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中国古代历史史实梳理> 第1738章 南北朝时期人物合称—竟陵八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38章 南北朝时期人物合称—竟陵八友(1 / 2)

南北朝时期,文学领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其中“竟陵八友”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团体。

他们由竟陵王萧子良召集,包括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八人,共同在南齐永明年间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文学潮流。以下是对“竟陵八友”的详细介绍及其历史影响的探讨。

一、“竟陵八友”简介

1. 萧衍

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南朝梁开国皇帝(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在位),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南齐时以门荫入仕,为“竟陵八友”之一。

他在位期间,留心政务,纠正宋、齐以来的弊政,并大兴佛教。

文学上,萧衍才思敏捷,博通文史,所作千赋百诗,不乏名作,对南朝梁文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2. 沈约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南朝文学家、史学家。

沈约是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他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

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

其代表作有《宋书》、《齐纪》等史书以及众多诗文作品。

3. 谢朓

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朝齐着名诗人。

他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谢朓曾任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功曹、文学等职。

他的诗歌以山水诗见长,讲究平仄四声,音调和谐且情景交融,自然清发,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代表作有《游东田》、《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

4. 王融

王融(467年—493年),字元长,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南朝齐文学家、大臣。他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敏慧有文才。

齐武帝永明初为竟陵王萧子良伐曹行参军,后迁太子舍人。

王融以父官不达,颇欲振兴家业,曾上书齐武帝求自试。

他的文学成就较高,与沈约、谢朓等创造的永明体要求严守“四声”“八病”之说,注重声韵格律,讲求对偶,对近体诗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代表作有《曲水诗序》等。

5. 萧琛

萧琛(478年—529年),字彦瑜,兰陵兰陵(今江苏武进)人。

他少明悟,有才辩,是南朝齐、梁时期的着名文学家和官员。

萧琛的文学成就虽不及沈约、谢朓等人显着,但在“竟陵八友”中也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才子。

6. 范云

范云(451年—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淅川)人。

他少孤贫而笃志好学,博通经史。

范云是南朝梁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和官员,与沈约、谢朓等人交往甚密,共同推动了永明体诗歌的发展。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代表作有《别诗》等。

7. 任昉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

他少而好学,八岁能文,是南梁着名文学家、小说家、方志学家、藏书家。

任昉的诗歌创作“用事过多,属辞不得流便”,形成以学问为诗一派。

他的骈文多以典丽见长,代表作有《王文宪集序》等。

8. 陆倕

陆倕(470年—526年),字佐公,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他少勤学,善为文,文辞甚美。陆倕在文学上颇有成就,与任昉等人交往甚密,共同推动了南朝文学的发展。

他的诗歌和骈文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代表作有《感知己赋》等。

二、“竟陵八友”的共同特点与影响

1. 共同特点

“竟陵八友”在文学创作上各有特色,但也存在诸多共同点。

他们都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都注重声韵格律和对偶工整,共同推动了永明体诗歌的发展;

都善于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结合,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2. 历史影响

“竟陵八友”的文学创作对南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共同推动了永明体诗歌的发展,为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文学作品在题材、风格、技巧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竟陵八友”的文学创作还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