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中国古代历史史实梳理> 第1118章 清朝末年的重要变革—义和团运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18章 清朝末年的重要变革—义和团运动(1 / 1)

清朝末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其发生背景复杂,影响深远。本文将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结合历史事实,对义和团运动进行深入分析。

一、客观背景

1. 民族危机加深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背景之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更加猖獗。

他们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掠夺资源,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这种外部压力使得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2. 社会经济动荡

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大量输出资本,破坏了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导致社会经济动荡。

特别是华北地区,受自然灾害频发和列强经济掠夺的双重打击,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提供了社会基础。

3. 宗教侵略加剧

随着列强的侵略,宗教侵略也日益猖獗。

到十九世纪末,在中国的外籍传教士数量激增,教会活动遍布城乡。

传教士们往往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甚至欺压百姓,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反感。

这种宗教侵略成为义和团运动反洋教斗争的直接原因。

4.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清朝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后党与帝党之间的斗争激烈,后党大多属于顽固派官僚,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利用义和团的声势和力量抵制列强的干涉。

这种内部矛盾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政治支持。

二、主观因素

1. 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

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农民阶级,他们深受封建剥削和列强侵略的双重压迫。

在生存危机面前,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

义和团运动正是这种反抗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打击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统治势力。

2. 朴素的爱国思想

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朴素的爱国思想。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时刻,义和团成员们认为只有反抗外来侵略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

他们通过暴力手段打击传教士和洋人,虽然方式简单粗暴,但却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3. 迷信思想的影响

义和团运动中也存在大量的迷信思想。

由于农民阶级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知识,他们只能以迷信思想来解释和应对外来侵略。

这种迷信思想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起到了一定的凝聚作用,但也使得运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4. 领袖人物的推动

义和团运动的领袖人物如赵三多、朱红灯等,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宣传和组织活动,将分散的农民群众团结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同时,他们也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和目标以适应运动发展的需要。

三、主客观结合分析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客观方面看,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经济的动荡、宗教侵略的加剧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等因素为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从主观方面看,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朴素的爱国思想、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领袖人物的推动等因素则构成了运动的内在动力。

然而,义和团运动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和局限性。

由于运动本身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的特点以及缺乏先进的政党领导和科学理论指导等问题使得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了失败。

最终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导致了运动的失败并引发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综上所述,义和团运动是清朝末年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面前所表现出的强烈反抗精神和爱国热情。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运动最终未能实现其预期目标但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对后来的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