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想起太子就头疼,这个儿子就跟滚刀肉一样,让他又烦又无可奈何。
毕竟太子不犯病时,还挺让他骄傲的。
反正他也不打算建寺庙了,把人放出来也好。
省的太子以后闹腾。
皇上这般想着,便挥了挥手,解除了太子的禁足。
而高纬这一禁足,还塞给皇上一本手抄佛经。
一本正经道:“父皇,儿子知道你喜欢,便在禁足时抄了一本,父皇你可喜欢?”
皇上一看手抄佛经,顿时感动极了。
觉得自己对太子太过苛刻,明明这么好的孩子,自己还总是误会对方。
太子前几日不过是脑子一时犯病,定然不是有意气朕的。
浑然不知,他感动的手抄佛经,不过是高纬让手下的人仿照着他字迹抄写的罢了。
反正手抄佛经这种东西,本来就是要送到寺庙供于佛前的。
高纬知道皇上不会细看,有个大概就差不多了。
总之,皇上在感动之下,又赏了太子一堆好东西,其他皇子听说后心里又羡慕又嫉妒。
果然,父皇就会偏心太子。
原本郑儿以为,修建寺庙的事是过去了。
结果皇上又开始出幺蛾子。
说国库空虚,让兰陵王和太子一起想法子。
郑儿觉得纳闷。
兰陵王也就罢了,剧里皇上的的确确让其负责填补国库。
怎么又扯到高纬身上了呢?
难道是高纬现在表现的太好,让皇上寄予厚望了?
郑儿的确猜中了皇上的心思。
剧里皇上一有事就找兰陵王,一有事就找兰陵王。
无论是打仗还是治理朝政,反正兰陵王能干的,他找。
兰陵王不能干的,他还找。
挺离谱的。
如果兰陵王啥都干完了,那要朝中大臣们有何用?
干脆直接给兰陵王多发点俸禄,让他一个人把活干完得了!
没办法,剧情嘛,不这样怎么显示出兰陵王的男主光环?
不这样怎么能衬托出剧里高纬的无能?
不过这里因为高纬经过郑儿的改造,已经大不相同了。
所以皇上觉得自家太子也很有能力,就把人加了进来。
高纬领了命后,倒也没觉得是麻烦事。
说实话,他早就察觉出大齐需要改变了。
奈何他没有登基,很多事情都无法大施拳脚。
父皇又时不时的抽风,一会儿明君一会儿有昏君之相,高纬也只能韬光养晦。
只时不时的提出一些利国利民的政策。
例如改良农作工具,改良灌溉方法。
妥善安排伤兵的事情。
例如给伤兵发抚恤金,阵亡的士兵翻倍。
同时,对这些伤兵们还有优待政策。
倘若是伤兵,家里的田地赋税免去五成。
这样伤兵们即便自己没有劳动力,也可以雇佣正常人种地。
倘若这伤兵立过功,赋税便免去九成。
抚恤金也会增多。
同时,如果这些伤兵想做一些生意,税收也会减免多半。
单单这笔支出,就十分庞大。
皇上原本是不同意的。
但架不住高纬一哭二闹三上吊,整天把他缠的头疼。
皇上是打也打了,罚也罚了。
可高纬是认了罚,下次还敢。
皇上实在是没辙了,只能无奈妥协。
郑儿和高纬两口子都没做好事不留名的习惯,立刻将这件事谁促成的传了出去。
高纬的名声越发的好了。
尽管没有带兵打仗,但太子优待将士及其家人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大齐的军营。
将士们都是把头拴在裤腰上,能过一天算一天,最在意的还不是家人?
高纬这一手,直接为自己在军中赚了大把的好名声。
不仅如此,郑儿这么多年也时不时出来刷一下存在感。
例如找出更好的施肥法子,使农作物增产。
例如派人去边疆地区寻找棉花,让百姓们种植,使百姓们有了御寒的棉衣。
她倒不是不想把那些能够增产的农作物拿出来,奈何皇上的智商实在不稳定。
皇上就跟被剧情控制的npc一样,人设特别不稳定。
需要推动剧情,给兰陵王增加挫折时,他就成了昏君。
不需要时,他就成了明君。
总之,莫名其妙。
在昏君和明君之间反复横跳。
面对人设这么不稳定的皇上,郑儿自然不敢拿出更多的好东西。
万一拿出来,被皇上忌惮了,脑子一抽风给人添堵,那她还不呕死?
好在离高纬登基也没几年了。
再等等也无妨。
实在不行,她提前送皇上降智粉也不是不可以,让皇上和皇后做一对快乐的头疼夫妇,安享晚年。
只不过郑儿知道高纬对皇上到底还有孺慕之情,所以郑儿打算等等,皇上实在昏庸了再出手也不迟。
也正是因为这些年,高纬和郑儿的表现极好。
所以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