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的方法中,李孟羲最偏向于用孔明灯和用风筝传信,这两种方法操作起来都不难,军中立刻就可以召集匠人用竹篾和纸张做出孔明灯具,风筝倒是稍难。
细究孔明灯与风筝两法,二者差别在于,孔明灯没有固定,不利在大风天气使用,有风天气孔明灯极易被风吹散;其次,孔明灯夜间更为显眼,而风筝体积容易做的很巨大,风筝在白天更显眼;其三,风筝飞的更高,信息传递的距离更远;其四,风筝有绳索固定,容易控制,抗风能力更强。
权衡比较之下,夜间孔明灯性价比高,白天风筝性价比高,性价比最高的,当属结合二者之长,以风筝吊挂灯笼的方式效果最佳。
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以明语传递消息,守军可见,攻城的贼军也可见,贼军能看见信息,有所准备,内外合击就失去了突然性。
在这一刻,李孟羲想到了采用明语加密法。
汉末三国有杨修这种聪明人,曹操以鸡肋为宵禁口令,杨修立刻就猜到曹操要退兵了。
那么,待来日,向蓟城守军发以类似“鸡肋”的信息,守军当中若有聪明人,当能立刻从表层消息中揣测出深层含义。
来日所需传达的信息是,让守军“出城合击”这一信息,简略之,就是“合击”二字,那么,该如何以明语藏下这二字,又如何确保守军能够揣测出真实信息呢,李孟羲觉得这很像猜字谜的游戏。
李孟羲向众人简略讲述了字谜的内容,然后发动大家一块构思“合击”二字的藏谜之法,到此刻,文化水平显得殊为重要,一众军官化水平高的那些已开始皱眉沉思,文化水平低的那些比如赤支儿,抓耳挠腮的。
良久之后,众人一起思索的结果,不过是把“合”这个字拆分了,拆成一人口三个字,守军见这三个字,一拼凑,便是个“合”字,那,合又是什么意思,稍微一细想,是合击之意。
这么简陋的字谜显然不能令李孟羲满意,李孟羲想到,字谜得结合文字,结合当时社会风俗,等等因素构成才能完美,李某人自知自己既不能熟知汉末的繁体古文字,又不能熟悉汉末的风土习俗,显然是出不了太巧妙的字谜的,而再看众人,刘备就算了,刘备能读的书,写的字,可刘备显然不是学问高深之人,也就难以设计出巧妙字谜。
李孟羲一时想到很多,他想到了后世二次世界大战之时,英国召集了大批文字专家民俗文化学家去破解德国的电报密码,以前只把这当做故事来看,现在却明白这个故事当中隐藏着有用极有用的信息。
英国召集大批文字专家,文化专家,民俗学者来破解密码,这蕴含的信息是,可以用民俗文化内容编译密码,反之也可以用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反向破解。
在汉末社会习俗和民俗文化背景下,曹操觉得进退不得,会想到鸡肋,同时杨修听到鸡肋二字,就反推出曹操有意想撤兵了。这就是发生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一次密码编译与破解的过程。
而在一个没有鸡存在,没有吃鸡文化的异文化背景下,当异国窃取到“鸡肋”这个情报,是很难理解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二战当中,英国召集大批民俗文化学者来意图破解德国人的密码这是很有用的举动。
后世之事结合眼前之事给李孟羲的启发是,情报的编译和加密,以及破解敌方情报时,需要有上能精通经史子集,下能通宵各地民俗文化的高级人才。
假设,杨修是与曹操敌对一方,当曹操军中新换的宵禁口令是“鸡肋”二字,这条情报又恰好被杨修一方截获,然后,透过这简单的两个字,杨修这个智商极高的家伙一下就猜出来,曹操有意要退兵了。这下,完全猜透了曹操的战略意图,正中兵法中的“知己知彼”,只通过区区鸡肋两个字,杨修以一己之力使己方平添数成胜算,可以说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李孟羲知道该让谁来负责情报的编译与破解工作了,找杨修,杨修就极其合适,就是找不到杨修也要找到跟杨修类似的人。
破译情报无疑适合高智商的人才来干,杨修无疑就是智商极高的家伙。在后世,破解密码也是交由一大群顶级数学家来的,智商高的家伙干情报工作有加成。
片刻之间,李孟羲在脑海中已搭建好巨鹿军的密码编译与破解部门的架构,这个部门要有很多精通文字典籍及民俗文化的专门人才,尤其是,这个部门的人智商的高,最好能有杨修那么聪明。
密码部门的事放一边,李孟羲觉着众人想出的字谜不太稳妥,合只是简单拆分开来,守军能猜透,那敌军自然也容易猜透,也是麻烦。
李孟羲不由在想,要是有办法把信息只能让蓟城守军看见,而敌军看不见,这就好了。
可,法从何来?
遇到棘手毫无头绪的问题,不妨穷举分析之。
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分析蓟城守军与攻城敌军所有构成因素,要想使守军知而敌军不知,方法必然要在一个,守军有而贼军无的因素内。
用控制变量法析之,守军与贼军所有构成因素有,城池,兵马,营地,人力,物资,等等因素。
细分之,兵马这一大因素的小构成因素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