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汉末第一兵法家> 第六百九十五章 工技突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九十五章 工技突破(2 / 3)

一百份钢片就地放好,铁夹台旁,李孟羲手里拿着一个薄木板,薄木板上则是数层白纸,若是凑近看一下当能发现,白纸上画了细密的格子还有字。

从第一行往下,表格第一行分别是,五尺窑】,六尺窑】,七尺窑】……依次向下,排了数页之多。

而横着的则是,断裂与否】弯曲后可回弹与否】,弯曲程度】三个选项。

四周,有空闲的匠人们围过来在看,李孟羲任由他们,并未赶人。

测试开始,首先,拿着尺子在每一根钢条当中画出刻度,然后,给每一根钢条两端的豁口上系上麻绳。

这一切准备完成之后。

第一组测试,乃是五尺窑里的十根钢条,从中随意选取三根。

刀匠拿起一根钢条,把钢条当中画的记号对准铁夹台中间放了进去,然后把两个沉重的铁砣抵到一起,当固定好之后,刀匠开始缓缓的拉动麻绳弩弦。

李孟羲聚精会神的观察着,他看到,在刀匠缓缓的拉动下,钢条缓缓的开始变弯。

弯了没多大弧度,咯嘣一声,钢条从中断裂了。

刀匠心虚,赶忙抬起头朝李孟羲看来,小心解释,“俺都没用力……”

“无妨。”李孟羲安慰到,“继续。”

说着,李孟羲拿着毛笔在表格第一行,五尺窑】之后,断裂】一竖列,打了个钩。

对这第一组测试,李孟羲有所预料,窑太短了,里边的氧气太少,封窑之后不待烧一会儿,火就灭了,等于是淬火后的钢条其实就根本没怎么回火。

还有一点,为统一规格,所有的钢条都是铸造的,铸造的东西,果然强度差劲。

之后继续测试,第一组的三根钢条无一例外,全都崩断了。

测试往下继续,六尺窑,同样十根挑其三进行测试,七尺窑一样,八尺窑一样,九尺窑亦是如此。

往下测试着,变化很不明显,钢铁无一例外的全都一拉就折。

这不是李孟羲设计的实验有问题,恰恰是,实验设计的极好,窑体长度以一尺一尺极小的幅度增加,变化幅度很是细腻,数据很充足。

变化微小,很不起眼,但变化确实存在的。

当到了二十号窑炉的时候,此时,钢条在拉弯过程中,可以拉出一定的明显弧度了,也没那么容易折断了。

这足以说明,随着窑体变长,随着窑里木炭燃烧的时间变长,窑中的温度也随着逐步提升,反应在钢材上,便是钢材回火程度逐步提高。

实验到了这一步,李孟羲其实有了答桉,他已经确定了,通过控制窑室空间,从而控制氧气,进而再控制加热时间,进而控制加热温度,这是可以实现批量热处理的。

因钢材的缘故,铸铁的钢条强度委实差劲,继续往下测试,钢条逐步的越来越柔韧,但是拉到一定程度,必然还是折断。

李孟羲对钢条的性能有所判断,作为弩臂的钢条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硬度和韧性两者相冲,硬度高了韧性就低,韧性高了,硬度就低。

硬度太高,钢条太脆,一拉就断,而若是太软,一拉就弯,没有力量,甚至于,再软的话,一拉就变形,回弹不了了。

一百组测试下去,李孟羲记录了组三百个数据,毫无例外,多达三百根测试的钢条全都拉断了。

这其中,李孟羲没见到拉弯变形回弹不了的样品,也就是说,所有的钢条,都是硬度过强,而没有出现韧性过强的。

如果将硬度和韧性比做数据的正负两极的话,目标是为了找出韧硬兼备的回火温度,那么,现在这一个土窑,回火温度全处在“硬度”一极,也就是说,数据还缺了一半,数据远不足。

看着一地折断的钢条,还有剩下的大量完好的,该怎么处理这些一点用处都没有的钢条呢。

想了片刻,李孟羲吩咐到,“这些钢条拿回去融了吧。”

顿了下,李孟羲又补充一句,“融了做锄头。”

一个问题,若开春屯田,十几万人,人手一件锄头,够吗?

答桉是,不够。

黄巾流民,被官军追的丢盔弃甲的,连保命的刀枪都能扔了,锄头就更扔的找不见了。

若屯田,最低限度,人手一把锄头吧,若连锄头都没有,谈何耕种。

所以,当铁匠营储备了大量铁料准备铸造半铁犁具的时候,李孟羲准备更多的铁料制作锄头。

前边铸犁之时,有匠人说可以做半铁犁,能省大量的铁,自然,要造锄头了,李孟羲同样去找人问题,半铁的锄头有无。

结果,半铁的锄头还常见,乡间许多人都是用着半铁锄头,毕竟少铁,便宜。

融了两千多把刀具才得到的钢铁,若是打造半铁锄头,按铁匠们估量,可打造锄头六千左右。

只是,当李孟羲特意去找了半铁锄头和全铁锄头找人来用,他看到,民夫用半铁锄头的时候,用的很是小心,锄头轻刨轻搂,根本不敢用力。

看到这里,李孟羲沉默了。

半铁锄头只半个锄刃是铁,再嵌上一块薄方木做锄身,可是木头的强度怎比的上钢铁,农活又那么糙实,不大力怎能高效,再加上木头的锄头很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