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桉是,同向。
相对运动,碰撞之后动能彼此抵消,两支箭都落地了。
而同向运动,前边飞着一支箭,后边再发一矢,稍微斜着碰一下前面箭支的箭杆,直接就让前边的箭方向大变,向一边偏去。
箭支与箭支是这样的。
而刘备说的是想用剑挡关羽青龙刀的砍击,刘备的单剑和偃月刀两者的重量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故而,用剑朝关羽那边撩,用正面碰撞的方法相互抵消动能行不通。
但把剑攻击方向反过来,刘备把剑往自己这边噼,噼的过程中,稍微往边上一带,就把青龙刀的攻势带偏了。
也就是,不以动能硬撞,反而避免剑的动能和青龙刀的动能硬耗,避实就虚,剑顺着关羽的刀劲儿走,轻轻一挑……
此技巧,让李孟羲觉得有点像借力打力,还好像涉及到了力的分解。
刘备技痒之下忍不住拉上关羽去较量去了,想一试引剑】术用起来到底如何。
李孟羲也想看打架,他拉着弟弟一起去看。
练兵场一侧角落,关羽提来青龙刀,刘备手持双股剑,剑成十字,架于身前。
刘备叫关羽,让关羽砍来便是。
关羽一转刀柄,将刀背向下,刀刃向上,反拿青龙刀,一刀向刘备竖砍而来。
刘备顺势而动,姿势奇异,刘备手中的双剑不去砸关羽的刀,反而顺着关羽刀噼方向,双剑竖噼而下,关羽刀重,刘备毕竟剑轻,后发先至,竟能赶上青龙刀刀身。
待刀剑交击,刘备双剑往右一提一甩,把青龙刀砸到一边去了,青龙刀哐咚的一声砸在刘备右边一步的地上。
李孟羲看明白了,刘备这是往关羽力量的垂直方向砸的。
力的分解定理,两个垂直方向的力,不会抵消,也就是,力垂直作用于另一力,能最大程度的改变另一力的方向。
能最大程度的改变力的方向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动能都用来推开对方的兵器了,能将对方的兵器推开最远距离。
力的分解是初中物理的内容还是高中物理的内容,李孟羲不记得了。反正就是垂直的力,两相没有任何抵消。
刘备关羽两人较量在继续,这两人力气都不小,兵器又都是精钢兵器,尽管未用全力,兵器碰到一起铛铛响,兵器碰撞出的火花星星点点。
一旁观战的李孟羲突然开口,“玄德公,砸他刀尖!”
李孟羲这一咋呼,刘备关羽都停了,同时看来。
刘备愣了下,“为何?”不解问道。
是这样,李孟羲见刘备总是拿剑砸关羽青龙刀的刀身,他大概看明白了,刘备是想专一试试如何把青龙刀荡开。
兵击术李孟羲不甚了解,他只擅长用自己的知识去理解,毫无疑问,在青龙刀和双股剑撞击之时,整个过程大致是一个杠杆。
双股剑往青龙刀刀尖砸,则力臂更长,更容易荡开青龙刀的攻击。
刘备走来问,李孟羲略讲杠杆,刘备一听就明白了。
杠杆什么的,刘备不是第一次听了,杠杆就是秤一般的道理。
刘备按李孟羲的说,特意拿剑砸青龙刀刀尖,一试,不妥。
因为兵器磕碰的时候,会滑动,往刀剑那里砸,稍微碰一点,剑就滑开了。
所以,道理归道理,实战归实战。
根据杠杆分析,往刀头砸,更容易偏移青龙刀的攻击,但实战中,刀尖部位一碰就开,根本不能持续角力。
所以,兵击中的格挡技法,不仅要考虑精准,更应该考虑容错率。
双股剑砸击青龙刀刀身中部才是最合适的,砸击刀身中部,双股剑再滑,依然还架着刀身,依然可发力。
不过,李孟羲既然好心提了所谓的杠杆,刘备再一想,还是有点用的。
用处在角力之时,兵器相持在一起,青龙刀想用力的往下压,双股剑想用力的往上抬,此时,可缓缓把剑往青龙刀刀尖处移。
力臂一点点变长,角力则一点点有优势,将能在角力中占的上风。
练兵事重,刘备关羽较量片刻,各自收了兵器重回训练场。
李孟羲因为又遇到了学习点,他回去拿了布匹笔墨又来,写到,
“攻城梯及所有其他攻城器械,器械由远推至敌城下,半途必有人推械之士为箭矢所伤,故,必要有替补之法。】
攻城梯行速为诸器之中最速,替补之时,难度最巨,故,攻城梯替补法单列。
攻城梯替补,与接力跑等同,关键在于,替补之人要与攻城梯同速,尤其自队外切入队中之时,尤需控速,不能稍有迟慢。
若士卒配合不能完美,则宁可丢梯重抬,不用替补法。
丢梯重聚人手,耽搁只须臾,士卒替补不能完美,则替补一人,冲撞一人,攻城梯队溷乱片刻,替一人溷乱一片刻,替十人则溷乱十片刻,大扰行速。
故,攻城梯之替补法,士卒可替则替,不能则不用。”
李孟羲发现了此处关键一点,关乎攻城梯队能不能以最快速度到达城下,尤为关键。
刘备和关羽下令停止练兵,两人下场,一队一队的指点替补之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