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煦对李雍案,根本不急。 他连这个案子的真相都不关心! 他只关心一个事情——怎么利用这个机会,把探事司的人,塞进开封府、大理寺。 进而,完成对开封府、大理寺的控制、掌握。 只要做成了这个事情,其他都是细枝末节。 这些天,石得一已经在探事司里选拔出了合适的人选,而且也已经开始培训了。 就等着蔡京兼掌大理寺的机会,利用李雍案对开封府、大理寺的清洗,塞人进去。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雍这個案子还挺有意思的。 赵煦想着傅尧俞目前查出来的那些卷宗以及根据安惇审出来的口供。 他嘴角微微翘起,在心中说道:“确实很有趣,不是吗?” 那味就窜到了他鼻子里了。 这种事情,一般多见于地方军州的争产案。 第二,则是那个李雍到底是在入京前,就已经被人看上了,他是特意入京来当这个过河卒的?还是他是在汴京城,被人发掘出来,选中的? 这个问题很重要。 每个人走的时候,都能美滋滋的带上一大笔钱。 这个人,断不可留! 所以啊,他一看卷宗,再看口供。 都堂上的宰执,当然不可能什么都不知道! 若是这样,他们也就不配当宰执了。 这李雍既拿得出三千贯这样的巨资给自己买官,还敢进京告御状。 几乎是在傅尧俞出庆寿宫的时候。 那就说明他的财产,远多于三千贯。 关系着,这朝堂上有没有野心家! 若是前者…… 你今天都敢布局长远,算计起宰执、待制了。 他怎会为了几千贯不一定到手的钱财,自毁名声? 这里面,必然藏着东西。 要不是被告是官员,而且被告的儿子还在都堂当官。 “此案的细节,若是被完整的记录下来,并流传到后世,那么,单就第一阶段的案子来说,简直就是一部形象的大宋时代官府压榨富商行径的教科书!” 下面的人会为了几千贯而动心可以理解。 太熟悉了! 可胡及却是朝官,而且前途远大。 地方官们一会判原告赢,一会又判被告赢。 目的就是要榨干李雍的财产。 开封府的那些家伙,只是单纯的不想让李雍放弃。 有关庆寿宫里的粗略细节,就已经有人送到了两位宰相案头。 而原告被告的财产,在这个过程中就被慢慢掏干。 …… 所以,开封府的那些离奇的操作和让人震惊的判词,还有那个叫李雍的富商,能在汴京一直死磕,就有了解释了。 特别是韩绛、吕公著,这种在宫里面,有着无数消息来源的老臣。 第一:胡及怎么会这么蠢? 打来打去,知州、通判,换了一个又一个。 赵煦脾气再好,再宽宏大度,也绝容不得这样的人。 地方上的胥吏和官员们,最喜欢的就是争产的案子了。 他们在PUA李雍。 穷措大的眼睛,素来只有钱眼大。 赵煦在现代,跟着自己的老师,做过类似课题。 搞不好,那个李雍在开封府打官司的时候,可能还得到过很多‘有良心’的官吏的帮助、指点和同情。 赵煦还没有搞清楚两个问题。 就是…… 自然,他被盯上很合理。 明天是不是就敢以朕为棋子,算计朕了? 目无君父! 最终什么也剩不下。 那这几乎就是一个标准的大宋官府利用司法,压榨、盘剥富商的标准流程。 他们是故意在拉长官司,故意在拖着这个案子。 再迟上半个时辰左右,其他在都堂的执政们,也都拿到了各自渠道的消息来源。 在大宋,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要看文官们天天骂内臣,动辄就重拳出击,拿几个倒霉的内臣开刀,以宣示自己的地位。 可实际上,只要屁股坐到了待制甚至宰执的位置上。 大家就都会有那么一两个交好的内臣。 特别是现在这种少主在朝,两宫听政的特殊局面下。 内廷和外廷的往来,正在日渐亲密。 宫里面如今也不会干涉内廷和外廷之间的这种往来。 因为这是在取信于外廷。 表明宫中没有隐私! 不然,外廷的宰执,就会疑神疑鬼了。 这也是现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格局所导致的。 帝党势大! 偏生,官家年少,不能御殿听政,大权落在两宫手里。 这个时候,倘若外廷的宰执们,连宫里面的事情都不能及时掌握的话。 难保有人疑神疑鬼,进而脑补出什么东西来。 那就不好了。 所以,现在对大宋的文臣们来说,是最幸福的时光。 一方面,天子年少,两宫听政,而两宫对庶务并不熟悉。 大量过去属于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