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后看着赵煦的神色,知道这个孩子在这个事情上心意已决。 仔细想想,地方州郡的少数人的闲言碎语,确实也不值得担忧。 先帝变法,闹出那么大动静,那么多人反对。 但最后,有几个和司马光一样,死活不肯出来当官的? 这样想着,向太后也释然了。 于是,她微笑着跳过这个话题,转而问起了赵煦另外一个事情:“对了,六哥,上次母后和太母和六哥说过都堂执政暂缺的事情,依着六哥的意思,母后和太母与宰执们商议了,新增两位执政的事情,宰执们都说好,就是这选谁入东西两府,一直争执不下。” “六哥有什么看法?” 赵煦摇摇头:“儿并没有什么看法。” 现在的执政,不管是谁当了,其实影响都不大。 因为等章惇得胜归朝,那他就是毋庸置疑的宰相! 到那时候,韩绛已经退了,吕公著应该也半退了,司马光不出意外的话,已经去世。 这都堂上,不就是章惇的天下? 到那个时候,都堂执政是谁才会变得重要。 现在? 不过是些路人甲乙丙丁罢了。 向太后听着,吁出一口气,道:“可是朝堂久久不能决出执政,对国家社稷没有好处。” 赵煦笑了笑,想起了明朝的故事。 于是道:“母后,不如召集宰执和在京待制大臣,然后以廷推的方式,决定执政。” “廷推?” “嗯!”赵煦答道:“便是以宰执推荐人选,然后由在京待制大臣投票票选,得票最多的前五人,进奏母后、太母之前,由母后、太母从中选出两人,拜授执政既可。” “如此,既可以向天下彰显我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决心,让天下人信服。” “也能避免朋党之事。” 向太后听着,眼睛亮了起来,喃喃自语:“这倒是个好法子。” 廷推? 确实是不错啊。 正如六哥所言,廷推执政,可以向天下表明,大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决心,赢得士大夫的支持和拥护。 同时,因为并不是得票最多的人当选,而是两宫从得票最多的前五名中选择两人。 这可以避免,有人拉帮结派。 甚至可以通过廷推,看出朝堂上的风向——假若有人得到了大部分人支持。 那么这个人,就该去地方上冷静冷静了。 “六哥!”向太后想着,就坐不住了,对赵煦道:“母后要去庆寿宫和太皇太后商议此事。” “六哥是和母后一起去?还是?” 赵煦笑着道:“儿自当随母后一起去,正好今日还未给太母请安。” 于是,母子两人联袂来到庆寿宫,给太皇太后问了安。 然后,向太后就将赵煦的主意和太皇太后说了。 太皇太后听完,眼睛也亮了起来。 但她的关注点却落在了廷推的方式上。 宰执提名、推荐,待制大臣投票? 这事情要被她做成了。 这女中尧舜的青史评价,就十拿九稳了。 于是,这位太皇太后,在和向太后简单的商议了一番后,就下诏都堂,将执政将以廷推之法选择的方式,通知了都堂宰执们。 …… 韩绛看着他刚刚接下来的诏书。 “廷推?” 无比新鲜的名词。 再看方式,以宰执推荐,在京待制大臣投票的方式,决出前五名,然后送两宫,由两宫从中选出两人拜授执政? “有趣!”韩绛沉吟着。 然后,他就看向被召集起来,一起来到令厅接旨的宰执们。 “两宫慈圣的旨意,诸公都知道了吧?”韩绛眯着眼睛说道。 “回禀左揆,吾等都知道了。”吕公著带着东西两府执政集体拱手。 “善!”韩绛挥手:“那诸公就回去好好想想,都要推荐谁吧?” 他也得好好想想了。 毕竟,他已经是要退下去的人了。 今年年底,他肯定会写辞相表。 事情做的差不多了,功劳也捞的差不多了。 再待下去,别人会骂娘的。 可退归退,这都堂上,至少在朝廷里他得留个钉子,以防万一。 最起码,御史中丞得是他推荐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退下去后,不会人走茶凉。 这是韩绛一生磨砺的经验。 也是他在很多人身上学到的教训。 有太多人,退下去后,没有安插钉子钉在朝堂,以至于人走茶凉,甚至是人走政熄。 他韩子华自然不会犯这种错误。 但,选谁比较好呢? 韩绛感觉,自己得好好想一想了。 因为,他知道,基本上他选谁,就等于告诉其他人——这个人以后就是代表我的衣钵的人啊。 所以,这个人必须能干、有手腕,同时认同他的理念和政治思想,在他退下去后可以保护他的政绩,不被别人打压甚至抹消。 想到这里,韩绛就想起了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