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系统自动修改了差不多四百字,删减的内容看了一下,有些挺搞笑的。)
“对了,等我把谢瑞东那边的事情处理完之后,我领着宁宁玩两天,我看宁宁有些缺乏陪伴和自信心。”张岚想了想说道。
李媛沉默了一下,叹了一口气说道:“我现在忽然觉得,领着宁宁来京都或许是一个错误,在商市生活要比现在好得多。”
“那现在也不晚啊。说句真的,又不指望孩子将来真的去挤独木桥,毕业了也有足够的能力给孩子安排了,这时候在那里生活学习,考虑的就没必要那么多了。”张岚开口说道。
以前的时候,穷人乍富,张岚觉得孩子在大城市生活学习就一定比在小县城里要好。而到了现在,张岚早就不这么想了。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当年的自己,张岚觉得如果不是有了游戏面板之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说不定自己还是什么样的境遇。
在很多时候,张岚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处在一个富裕和有权势的阶层,另一方他又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到了现在,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过去那种单纯的凭靠学习来逆天改命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少了,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
好多中小厂子的老板,自己也天天泡在车间,就算不为工人着想,难不成还要把自己的命搭进去?
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这些低端制造业的利润太薄,尤其近几年,一年不如一年。好多厂刨去人工,老板一年到头不亏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要是自家的孩子,张岚宁可他在家躺一辈子,也不让他进厂,看着心里真受不了。
他们之所以还坚持,靠的主要是惯性。往好听了说,一个大厂子要养活,不能撂挑子。
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到了一定的地步之后,就越是讲究一些东西。
往难听了说,这是他们唯一营生儿,从年轻干到老,有一天不干了,也不知道干啥。
现在总有人喜欢说穷就不要生孩子了。
当人到了一定的阶层之后,有些东西是真的不用给孩子考虑那么多的,孩子能力平庸的时候,在老家手指头缝里漏点东西,加上遗留下来的人脉,就足够孩子半辈子生活安枕无忧。
以前的时候是考上大学就好了,后来是考上研究生就好了,再后来是考个编制就稳定了。
孩子结婚需要家里出钱,省吃俭用几年以后孩子挣的多,
孙子出生,帮忙带芾,再给孩子帮衬点。
——
最后一段的几句话都被系统自动删减了,不然的话通不过自动审核。删减的=后面的话的大致意思就是忙完了就可以歇歇了之类的,实在让人没想到的是,就连工作之后歇一歇,这种类似于‘唐平’的话语都不让出现具体的文字内容了,或者说在现在的大环境之下,这种思想风潮在网络中不允许出现了。
养大一个孩子的具体花销:从产检、胎教开始,幼儿园,特长补课,换学区房,接送上下学,课外辅导兴趣班,一直供到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然后是买房,买车,带孩子,又一个循环。
工作时努努力,
等好不容易把孩子养大成才了,就是有一次循环。
这里面不仅仅是财力人力的付出,还有父母操碎的心。
说老板这不是资本家吸血鬼吗?还真不见得。
张岚认识一位做纺织的老板,酒后跟张岚说甚至盼着有一天工厂起火烧干净,这样他就解脱了。
低端产业基本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状态,这也是国家在倒闭小工厂主们进行产业升级。
当阶级已经形成之后,有些东西并不是考上了一个好大学就能够安枕无忧的。
发展到今天,国家已经不想再搞这种‘血汗工厂’,要站着把钱赚了。现在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
而当发展开始停滞的时候,很多东西慢慢的也就浮现出来了。
为什么跑?举个例子,张岚以前没有游戏面板的时候,曾打算回老家生活。
找工作的时候去过县城的小工厂里,新口罩带进去,呆俩小时,出来口罩一摘,里外都变了颜色。
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地步之后,现在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看出脉络来的。
当时张岚就觉得,如果不是结婚有了孩子后要养家糊口还没人要了,这种厂说什么都不会进。
当社会快速向前进步的时候,很多人和事都会随着时代的列车狂奔向前,很多东西自然而然的就被掩盖了起来。
同样一个工人,在国外一些地方,工人工资也就是咱们零头。
就算人家素质低,效率不如我们,可这些活儿也没啥技术含量,5个顶1个总可以了吧?可工资却连我们的1/10都不到。这就是所谓的产业转移。
要说老板为啥不改善一下环境呢?因为要花钱。
而当义愤填膺的和人辩论过之后,回过神来再一想,张岚突然发现,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初三努努力,
高三再努努力,
在大多数的时候,普通才是多数人的人生。在网上看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张岚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