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心中确有此意。”樊千秋也不遮掩,假装尴尬,就顺着蒋平安的话答了下来。
“你立功心切,倒是可以理解,但莫要忘了,转交尸首的时候,你会见到田蚡,他只会更恨你。”蒋平安提醒道。
“田恬因下官而死,田蚡更因下官丢官,哪怕下官不去,他恐怕亦会恨我入骨。”樊千秋不在意地笑着说道。
“能让这恨少几分,那也算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你已立功,何必把事情做绝?”蒋平安皱着眉不解地问道。
“蒋使君啊,我除了这游徼之外,亦是私社子弟,私社子弟,做事情就得做绝。”樊千秋故意意有所指说道。
“你……是想立威?让长安的私社子弟都知道你的威名?”蒋平安有些难以置信,人都死了,竟然还要利用?
“蒋使君猜得极对,这也是下官的想法。”樊千秋不认为自己说话,他要做的事,自然算在长安人面前立威。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蒋平安忽然突兀地转移了话题。
樊千秋立刻就看出了蒋平安的此言的一番深意,也不等对方再解释,便自然而然地把话接了下去。
“此言出自于论语,说的是孟之反在战败时担任殿军,掩护大军撤退后却不邀功,反而说是马行得不快……”
“圣人是在用此言告诫我等,为人做事当谦逊,不当贪图全功,蒋使君,下吏没说错吧?”樊千秋笑问道。
“嗯?我未曾想到,樊游徼竟然对这《论语》如此熟悉,竟能信手拈来?”蒋平安略显惊讶地问道。
“略懂而已。”樊千秋谦虚道。
“既然你停过此言,为何还要把此事做绝?”蒋平安问道。
“孟之反乃鲁国的大夫和大将,地位崇高;下吏只是二百石游徼和私社社令,位卑权轻……”
“莫说立功的机会寥寥无几,就是让旁人听说姓名的机会也不多,遇到了自然便要攥住,不能守中庸之道。”
樊千秋的坦荡让蒋平安这熟读儒经之人多了几分惊诧,眼前的这个小吏当真与众不同:既是君子,也像小人。
“罢了,你说得倒是有几分歪理,我先将此事记下来,亦会替你与义使君关说的。”蒋平安说完便开始动笔。
“谢过蒋使君!”樊千秋作感激之色谢道。
接着,蒋平安就把此事记下来了,停笔之后他看到樊千秋并未起身离开,于是问道:“樊游徼还有别的事?”
“正是,下官还有一事想要请教蒋使君。”樊千秋道。
“何事?但说无妨。”蒋平安点点头道。
“敢问蒋使君,今年课考县寺属官之事,是不是仍然定在八月?”樊千秋问道。
“八月先课考各级官吏,九月郡国上计,这是几十年的定制,只要天下无异动,自然不会变。”蒋平安说道。
“下官想问一问,若下官在今年课考中能获得最等,可以擢为何职呢?”樊千秋问道。
“嗯?你怎么知道自己可能最等?”蒋平安笑问道,饶有趣味地问道。
大汉的课考确实都安排在八月,而且一年一小课,三年一大课。
皇帝课三公,三公课九卿及郡国,郡国课县乡,长官课属吏。层层递进而且环环相扣。
对不同品秩的官员,课考的内容也不同。不仅要课考官员的德行,更要课考官员才干。
三公地位极高,课考内容最模糊,往往是走一个过场,以天下大势作为其课考的标准。
九卿列卿的课考内容是各自管辖的政事,郡国守相和县令县官的课考内容是郡县整体情况,属官的课考内容是相关的业务。
官员们的课考内容不同,但是最后都会转换为“劳”和“功”,然后再在同等品秩的官员中横向对比,然后评出不同等级。
所谓的劳就是出勤日期,出勤一日算一劳日;功则是在业务范围内立功,分为不同的等级,每次立功,都可以折算成劳日。
记录劳日的籍簿被称为日迹簿,其中记载着官吏的点卯散衙和告归休沐的情况,一日不漏,非常清晰。
记录立功的籍簿则被统称为计功簿,不同官吏有不同的计功簿,如捕贼簿、兴厩簿、劝桑簿和劝田簿。
因为劳和功又与阀和阅的意思相同,所以这套以功劳为核心的考评制度,又被称为“阀阅”。
课考之时,会把日迹簿中的劳日和计功簿折算的劳日相加,评为九等,其中最为第一等,殿为最末等。
被评为最等的官员一般可得到拔擢,被评为殿等的官员则会被降职免官,甚至还可能被捕拿下到狱中。
樊千秋从入寺成为游徼的那日开始,不仅四处折腾想直接获得皇帝青睐,也任劳任怨地做好本职工作。
所以,他对自己日迹簿和计功簿上累积的功劳记得是清清楚楚。
蒋平安的问题一出口,樊千秋没有片刻迟疑,立刻给出了回答。
“蒋使君,虽然我去年十二月才任游徼,到八月份劳日恐怕不足三百日,但我立的功劳不少吧?”樊千秋道。
“樊游徼自然何出此言?”蒋平安明知故问,笑着打哑谜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