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陛下何故造反啊?
“啊我才几十年没回来,就已经快进到这里了吗?”
杨规看着眼前灰头土脸的杨坚,不由心中感叹,错过了一点好戏啊。本来说是出去看看取经人玩玩,但万没想到华严这个小子这么对胃口,起了收徒之心,忘记把培养他的时间也算进去了。
因为要培养他,所以带他完整走了一遍取经路,一路上还多方协调,甚至有的地方还亲自出手。至于华严身死道消之后上奏天庭,留下灵魂,重塑躯体这种事情那就更不要提了。
于是换来的结果就是,他们出去的时间,比原定的晚回来了十几年以上。
杨坚在杨规的建议下,将国号定为“唐”而非“隋”,也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总之杨坚果然感觉一股大气运临身,时时刻刻加持在自己身体和脑子里。
这让大唐开国皇帝杨坚感到自己做事有如神助,无论是处理政务还是军事方面,都顺畅地不可思议。甚至还找到了不少人才臂助,让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已经完整了大一统全国的壮举。
他主政期间,大兴仁政,减免赋税,停止刀兵,在短时间内,杨唐全国上下,人口数量快速回复,得到了迅速发展,史称“开皇盛世”。
其实做到这点也很简单,在这一点上,太上老君的说法是一点没错,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究个无为而治。纵观古代中国所有朝代,每逢有“盛世”,绝不是因为实行了什么新政。
正相反,每逢有什么新政,古代人民的生活反而更加糟糕。归根结底,没法对古代的官员进行一个完整的监督,新的政策在皇帝想来是利国利民,在底下的狗官看来却是新的捞钱渠道。
因此杨坚登基称帝之后,除了发兵统一全国之外,治理国家所践行的就是杨规告诉他的一个方阵,不折腾。
只要不折腾,按照经济运行的自身规律,加上人民群众吃苦耐劳的性格,自然而然地就能回到正规。
在“开皇盛世”数年之后,国家底子恢复的差不多,杨坚终于开始了自己的第一项折腾,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员垄断的第一步,科举。
杨坚着手废掉九品中正制,随即按照杨规的说法,开科取士。此举一出,世家大族跳着脚的骂街,一年之内扶持了三十多个造反势力来搞杨坚。
但是没用。杨坚本身说是政变当的皇帝,但其实他登基的过程,就是一个地方军事割据政权反向包围中央,然后造反逼皇帝退位的过程。
军队是他的基本盘。
杨坚这才登基几年呢,军队的战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生养息,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更强了。开皇盛世的政策,也带来了更多的税收,让他可以更好地改进军队装备。
那些个世家扶持的反贼,根本就没能掀起什么风浪,几乎是在短短几个月间,就被杨坚尽数扑灭。
而因为他是开国皇帝,地方政事的官员也都是他的铁杆,世家想要架空杨坚的举措,也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无功而返,只能先按捺下来。但这可不代表那些个庞大的世家大族们,会就此服气了杨坚,平静的水面之下,隐藏着湍急的暗流,就等着一朝爆发。
杨坚可没理这些个世家大族的反扑,全都是些小卡拉米,杨坚直接利用堂煌大势,无可匹敌地碾压过去。
他首先利用杨规改进的造纸术,让纸的价格急速下降,随即又搞出了印刷术,这让书籍的价格低廉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许多寒门学子,也都能够看的起书,这就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于知识的垄断。
其次科举取士的内容,从一开始也没定成所谓的儒家圣贤书。这要是放到后面几个朝代,或许很困难,天下的读书人联合起来,就算是皇室也能个掀翻了,可现在杨坚就占了一个便宜,时间早。
杨坚的国号名为唐朝,实际上就是隋朝的时间,这会儿还没衍圣公呢。曲阜孔家,要到宋朝才被封为衍圣公,对孔子的神话,现在也才刚刚起步。
其实对于孔子和孔家的神话,本身就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附带品。在如今之前,甚至都不需要科举取士,自然也就不用拘限在一家一姓之言里,文坛大宗那都是畅所欲言。
这才出现了自宋以前,前人说的都是圣贤书,自宋以后,只有解读圣贤书的情况。
现在孔子的封号,最大的就是北魏所封“文圣尼父”,“孔圣人”这一称号,严格来说应当是自此而始。
不过北魏一个北方胡人政权,连全国都没能统一,更没占据汉人正统,他封的这个称号,只是为了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和文治背书而已,没什么人宣传,自然也就没传开。
等到后来唐太宗追封“先圣”,宋真宗追封“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孔圣人”这一称号,这才算是有了比较大的市场。而真正到深入人心的“至圣先师”,那甚至要等到明清了。
在此之前,孔子最大的身后名,也就是汉朝所追封的“褒尊侯”而已。等到了历史上的隋文帝杨坚时期,这才追封孔子为“先师尼父”。
但其实,帝王嘛,做的都是对自己有用的事情,尤其是杨坚这种开国皇帝,他绝不会因为仰慕谁的身后名而去追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