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代表我们不该提防诸葛瑾进一步利用这点进行宣扬,给前线各城的镇守文武台阶下、让他们在作战不力时找到一个投降的借口……”
黄权大致把这篇檄文上,所阐述的关于“蜀地关起门来过小日子,为什么不能让百姓长久受惠、为什么跟外部一统才是对百姓最有利的”理由,给刘璋说了一遍。
刘璋听得依然有些云里雾里的,但多多少少明白了。
他也不由捏了一把汗,没想到还是黄权有脑子,居然从短短两段话里,解读出了那么深奥的东西。
这确实是需要实力的,因为王粲的这道檄文,要求的是“雅俗共赏”,不是什么政论文,很多东西只是喊口号,不论证。是黄权自己还算有点见识,也知己知彼,读过敌人的著作,这才能搭配着解读出这些。
经过黄权的解读后,刘璋也终于认识到了诸葛瑾的险恶用心:诸葛瑾当然知道,光靠文戏,是不可能劝降刘璋军麾下将领的。
但是如果文武结合呢?如果军事进攻本来就顺利,守将焦头烂额,觉得没什么机会了。这时候,他们原本全靠一口忠义勇气死撑着。
但如果诸葛瑾的文戏恰到好处给了他们一个台阶下,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这时候投降也不会丢脸,不会被史书说成是卖主之贼”,那么这些动摇者或者说骑墙派、顺势就投了的概率,会不会变大呢?
这就是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前、看到陈琳讨伐檄文时,为什么会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
檄文最大的作用,不是直接劝降,那是不可能的。
但它可以在讨伐一方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起到催化敌人借坡下驴的效果。
只是官渡之战时,袁绍没有形成军事上的胜势,没到‘压垮曹军文武内心最后一根稻草’的地步,所以陈琳的檄文也就没发挥太大效果。
至少现在,诸葛瑾已经通过檄文,在抵抗者圈子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蜀地有很多的“地方保护”分子,也有很多的分离倾向的人,他们都是以为本地人民短期减负的幌子邀买人心,实则长期来看是加重了百姓负担、害了蜀地百姓。
注:澄清一下,这里说的是,蜀地心怀割据的政权,是不具有‘为全天下减轻负担’这個德的,因为只要长期割据,必然双方都加强军备,最后双方百姓都负担加重痛苦。
但是,历史上诸葛亮主政时的季汉,当然是具有正义性和德的,因为诸葛亮始终提出了北伐的口号,并且付诸实施了。他没想着长期割据相持,他是想重新统一天下的,他毕生也坚信这事儿有机会做到。
而檄文的最后,诸葛瑾之所以能把王累、郑度这些人定为奸佞、定为“貌忠实奸”,也是凭着这番逻辑推导。
因为诸葛瑾很清楚,王累这种人,对于刘璋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上王累为了反对刘璋迎刘备入川,死都不怕,你要直接说他不忠于刘璋,没人会信的。
但是,诸葛瑾也可以敏锐地指出:这些人忠于刘璋,不是因为忠义,而是因为刘璋能代表他们的家族利益、小集团利益。
王累等人,无疑是支持“蜀地地方保护”主义的。他们追求的就是关起门来过日子,不给朝廷交钱也不给朝廷当兵,本地钱本地花,一文别想带出川。
对于大汉,王累是没有丝毫忠义之心的,也完全不想为大汉的重新一统、安定出钱出力。
蜀地那些追求关起门来各过各的,其实都是这个心态。
诸葛瑾要占住道义的制高点,就必须把这一层点破,然后才能开始大规模的劝降攻势。
他必须先解决“忠于刘璋不等于忠”的问题,把对方的心理防线瓦解掉。
而且,站在诸葛瑾的角度,这笔买卖是绝对不亏的。
因为他知道,不管后续能靠这个心理防线瓦解、来劝到多少人,至少一开始,他就能劝到三个重要文武来投降——只不过这一点,对面的敌人是不知道的。
……
刘璋被黄权这一番透彻的解说,也是彻底吓得有些动摇了。
他连忙走到地图边,仔细审视了一番:“没想到一篇檄文,竟还隐藏了那么多险恶用心。听说……梓潼那一路敌军,已经逼近到了涪城城外、开始修筑围城营地,准备强攻了?
江州那一路的敌军,也已经渡江南下,把严老将军包围在了江州城内?严老将军和孝直、子乔,应该不会被诸葛瑾的巧言令色所蛊惑吧?”
面对这个问题,黄权又怎么敢回答:“这些都是忠义之士,属下不敢妄自揣测。
不过诸葛瑾颠倒黑白之能,古今无匹。他擅能扭曲忠奸,让忠义之士都怀疑自己是否忠义、让狡诈之徒都误以为自己其实很忠义。如今,我军只能节节死守,先消耗敌锐气,再静观变化了。
如果敌军在军事上没能取得明显突破,那么就算有蛊惑,也未必会生效。当年曹操就曾说过‘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现在就看刘备两路大军的武略,配不配得上济诸葛瑾的文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