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采纳了庞统的建议后,立刻说干就干。
第二天他就向张飞下达了命令:把吴懿当初留在陈仓道上的那座副营,以及当初被夏侯渊占住、后来又被张飞夺回的那座“人”字形道口的堵路大营,统统拆了。
把可以用到的木料石头之类建材,全部挪到张飞一开始立的那座大营、也就是阳平关西南四十里金牛道口的那座。
依托这座大营,即日便修建新的阳安关,成为巴蜀与汉中之间的新门户。
刘备也不追求一步到位,反正可以慢慢累积而成。先挖壕沟,堆夯土墙,再用别处拆运来的尖桩木料制造鹿角,或是铺在陷坑底部。
金牛道地处山谷之中,没有河水可引,关前肯定是造不了护城河的,就只有在旱壕沟底部多铺些尖木桩、苦竹签杀敌。
刘备有两万益州军可以调度施工,工程进度自然是飞快。
分出五千人挖掘壕沟土方,五千人夯筑,其他人各种安装运输打辅助。
短短三四天,原本张飞大寨的前面,就出现了一道横截谷道的夯土墙,高约一人。夯土墙再前面还有一道壕沟,深度也有一人左右。
只可惜城楼、城门这些设施还没有着落,依然只能用巨木钉排而成的寨门。
刘备修关的本意,就是防御和收拢军心并举。将士们如此劳苦,他也不吝多多赏赐,布匹丝绸鱼干流水一般花出去,还每天确保将士们吃饭管饱。
那两万益州军士兵,便很快发现给刘备当兵、比给刘璋当兵要好太多。
不过如此一来,刘备的军粮花销速度,也明显加快了。那些价值密度高的货物,以及鱼干,刘备都可以靠从后方运输得到补给。
但粮食这种价值密度低的东西,让刘备自己千里筹运,就太为难他了。
从垫江县沿着嘉陵江一路而上,足有六百多里,才能到阳安关。如果从刘备目前屯田的江州起运,那就更是要八百里了。
所以,刘备自然而然就需要确保刘璋就近给他供给足够的军粮。
相比之下,葭萌关到阳安关,才一百二十里路。从葭萌关背后的梓潼起运,也才一百六七十里。
在蜀地,走一百六七十里路运粮、和八百里路运粮,运输损耗能差多少?哪怕那八百里中,有六百里是嘉陵江水路,也不好使。
所以,吴懿投降刘备后第八天,刘备终于图穷匕见,准备派人去葭萌关,跟留守的费观、庞羲交涉。
而且,刘备是提前就做足了功课的,深知庞羲、费观的身份地位。为此,刘备在上一次跟后方的诸葛亮书信往还时,就商讨过如何劝降费观等人。
诸葛亮也在上一次的回信中就提到:此事他早有未雨绸缪,这次他大哥和云长从荆、扬等地派来的第二批援军,随军监军的官员中,恰好就有费观的旧友,可以顺便助一臂之力。
当时还是阳平关之战前夕,刘备收到后就彻底放了心,不再纠结这些,随后便一边打仗、一边修关,一边等。
直到今天,诸葛亮又送来一封信,说是诸葛瑾和关羽为刘备筹备的五万援军,已经抵达了江州,即日可以沿着嘉陵江继续北上,来参加主公和曹贼的决战。
而且送这封信的信使,正是诸葛亮前一封信中提到的、这第二批五万援军中的几名监军官员,其中包括董和、李严。
刘备看完信后,心情很是愉悦,立刻设宴给董和、李严接风:“你们从长沙、武昌监军至此,一路劳顿不易。”
董和、李严连忙逊谢:“主公亲冒矢石,与曹贼决战,我等不过在荆南处置民政,调运军需集结兵马,岂敢称劳。”
董和和李严,都是五年前张飞灭张羡、平定荆南之前,就投靠的刘备。
后来因为刘表名义上还掌握着对荆南的官员任命权,空降了两个太守赖恭、吴巨过来。刘备就听从了诸葛兄弟的安排,用掺沙子的战术明让暗争,把荆南四郡的实际治权牢牢抓在手中。
当时,董和和李严,就是被刘备任命为郡丞,担任赖恭和吴巨的副手,实际上掌握一郡的内政。
为了跟刘表的和睦关系,这俩人五年来也没有得到明面上的升职,就是乖乖做好一郡内政工作,政绩倒也不错。
此番诸葛瑾和关羽需要从荆、扬再抽五万人的援军给刘备,大将方面没什么可调动的了,就靠几个监军型的人才带队。
反正也不指望这些援军将领能上阵带兵,只要他们把五万援军运到刘备、张飞手边。并且确保沿途后勤保障不至有缺,一帆风顺即可,这俩人也是可以胜任的。
当然,诸葛亮选人,考虑的因素肯定是很全面的,不至于“谁可以胜任就让谁上”,肯定是选的最适合的人。
这董和、李严之所以最适合,原因有三:
首先,新一批入川援军,沿途所需行粮后勤,都要荆南四郡调度筹措,这俩人在荆南实际掌握一郡政务多年,熟悉情况,便于协调。
其次,刘备也跟诸葛亮透露过,入川后要给那些荆南的“权重而位卑”的下属一个交代,借机给他们升一升官,让他们名实相副。既然要名实相副,当然要借机刷点功劳,这样才能服众。
最后,也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