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长歌当宋> 第八十九章粮食才是关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九章粮食才是关键(1 / 2)

阳城县中三家规模最大的粮店在钱家的粮店被搜查后,便立刻把所有的粮食拿出来以低于现在市价的三成卖给了孙全彬。

一时间阳城县中欢声雷动,百姓们看到了一车车粮食被运到了县城中的常平仓,在胥吏功曹的记录下被收检入库。

粮食多的让人不可思议,孙全彬率领右骁捷军用了整整三天时间才运完所有粮食,整整一万五千六百七十二石!

这样的数量别说是赈济阳城县的灾民,便是赈济河南府一段时间都是够用的。

百姓们在欢呼,王温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这仅仅是四家粮商囤积的粮食,阳城县中还有数家小粮店,现在也已经开始发卖粮食了。

常平仓中有了粮食,王温便可毫不犹豫的在公堂上扔下火签子,让这些之前万般推脱的小商贾前来县衙商定粮食价格。

之前王温在他们面前可是吃了好些闭门羹,在灾荒到来的时候,所有的粮商无论大小全部团结一致,即便是王温亲自登门,这些人也是避而不见的。

现在有了常平仓中的一万多石粮食,这些人便立刻成为随叫随到的存在。

蝗虫已经上已经消失在了大地上,只是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深埋在地里的虫卵,这些虫卵必须要处理干净,否则来年遇到旱情蝗灾还会发生。

当然蝗虫没有出现在阳城县,即便是来了也是数量及少的一部分,高大巍峨的嵩山阻挡了蝗虫的东进,区区数万只虫子在广阔的大地上就显得微不足道,但他们产下的虫卵数量却不可小觑。

以工代赈永远是最科学的救灾手段,并且灾民们还非常乐意,因为不光有粮食,还有一定数量的钱财。

孙全彬带来的最没用的钱财成为了一种希望,谁不希望度过灾荒之后还有一点收入?

危机暂时解除了,可看着空空如也的常平仓,王温和王渊这对叔侄几次准备合力“掐死”考察土地和仓库的叶安!

常平仓中的所有粮食被孙全彬连夜带走,一粒粮也没有留下,而县城中谁也不知道这件事。

所以那些小粮商们还在发卖粮食,无论是灾民还是寻常的百姓都在努力的用服役,以换取县衙提供的工钱。

这些都是叶安想出的办法,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孙全彬要带走常平仓中的一万五千六百七十二石粮食,王温和王渊当然是极力反对的,而叶安却是认为应该让孙全彬带走。

虽然他叶安时个白身,甚至连文道一途的坐师都没有,但他总能语出惊人,并且给出相当妥帖的理由。

西京洛阳自然是要支援的,否则孙全彬这个提举河南府赈灾事的差遣是干什么来的?

叶安给出的办法很简单,不需要王温以县尊的身份征收剩下粮商的粮食,因为本就不是很多,集中发卖不如分散发卖,造成一种处处都有粮食的安全感。

之前没有常平仓的万余石粮食也就算了,现在有了,人心安定粮价自然不会飞涨,粮价稳定了其他的事情就可以逐渐展开。

消灭地里的蝗虫卵,修缮阳城县的水力,招抚灾民开垦四周荒芜的土地,甚至是招募乡兵维持治安等等都需要人手啊!

现在的阳城县最不缺的便是人,城内被一部分灾民占据,城外更是有着万余的灾民,小小的阳城县已经道了容纳的极限。

这些只有王温王渊以及叶安知晓,所以在孙全彬打算离开的时候,叶安给出了最好的办法,请求孙全彬留下大量的铜钱。

孙全彬从东京城带来的粮食寥寥无几,但带来的钱财和绢帛却不少,为的就是一路购买粮食发往西京洛阳,而不是把钱财运到洛阳去!

在灾荒年最不值钱的便是钱!但在叶安眼中,铜钱是什么?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运用经济学的办法进行赈灾,拉动消费,再加上以工代赈,这才是最完善的救治方案,也是好的手段。

至于把灾民归纳入厢军?

厢军难道就不要吃饭?

脸上刺了字的人这辈子都难以翻身,让一些原本有土地田产的人成为厢军,本就是为了让他们变成劳役以工代赈,但也抹去了他们未来的希望。

于是叶安便在县衙之中奋笔疾书一晚上,写下了《救荒活民书》,这本应该出现在南宋的东西,被叶安进行了修改和总结,呈现在了王渊的面前。

王温和王渊就是被叶安书中的各种理论以及科学的救灾方法所折服的,叶安看到了宋人救治灾情的积极,这是他前所未见的。

对于叶安来说,后世基本已经没有了这种规模庞大的天灾,即便是发生地震政府也能在第一时间把所需的物资,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投送到所需的地方。

但宋代不同,大多依靠地方自救,而朝廷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弥补地方自救的不足。

在生产自救上,王温这位知县事已经把该做的做到的极致,也就是因为他的积极与负责,所以在孙全彬抵达前,他的脑袋还稳稳的顶在肩膀上。

《救荒活民书》被王温视为珍宝,而王渊则是以最快的速度抄录一份,并且以阳城县的名义送往东京城呈阅太后和官家。

王渊看向叶安的眼神愈发的不同了,这小子到底还有多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