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来到衙门口,正碰上里正从里面出来。“里正爷爷。”沈玉看到了里正赶紧打招呼。
里正看到了沈晨翔兄妹俩笑了笑说道:“你俩怎么来这了,我这有事耽误一下,现在没事了走吧。”说着就往前走。
沈晨翔忙说道:“里正爷爷,我是来这里办点事情。”
里正好奇的问:“来这办事?你要办啥事?”
这时沈玉看出了里正神情不太好,忙说道:“里正爷爷,我买了个小院,需要到这里办理手续,麻烦里正爷爷等我们一会。”
里正震惊了一下,心说这沈家二房也真是败家,村里有房子还在县城买房。城里的小院子哪里有村里的大院子宽敞。不过他也没有说话。“好,那我等你们一会儿。”
四个人很快办理好了手续,齐掌柜和老爷子去了,临走时告诉沈玉三天后他们搬走,让沈玉去拿钥匙。
送走了齐掌柜和老爷子,沈晨翔兄妹来到里正跟前。“里正爷爷,你还有什么事?”
里正听了说道:“马上就要秋收了,我去看看粮食的价格。”
沈玉听了眼前就是一亮:“里正爷爷,我们和你一块去长长见识。”
沈晨翔也说道:“我们也去看看。”
“好,我们一起去看看。”里正说着转身,三个人往卖粮食的地方走去。
大梁国每一个府城都有专门卖粮食的街道,谁有多余的粮食蔬菜或者要换的东西都去那卖。他们在的这个县城叫做郸城,城不大,所以粮市也很小。里正带着沈晨翔兄妹来时粮市上很惨淡,没有几个摆摊卖东西的,粮市口有个卖蔬菜的老妇人满面愁容,她今天一棵菜也没有卖出去。在往里走,有两个卖苞米的,五文钱一斤,就是少的可怜,大概有三十来斤。
里正看到这样的情景也是一皱眉:“粮食都不多了,就等今年秋收了。”
沈玉好奇的问道:“里正爷爷,秋收后很多人卖粮食吗?”沈晨翔也看着里正。
里正看着两个小孩子叹了口气,“每年秋收后交了公粮,如果能剩下多余的,大家会卖一些买点过冬的东西。你们家今年也该准备一些。山里的冬天尤其冷。”里正一边走一边说。没有几个摊子,他们一会就逛完了,正要回去的时候,沈玉在墙根看到了一种东西——小麦。沈玉很激动,有了小麦就可以多收一季粮食,她有空间,的多种几种。
沈玉来到墙根,表面上很淡定:“大伯,你这个是什么?怎么卖?”卖小麦的是一个大概四十来岁的中年汉子。身上穿着打了好几个补丁的粗布衣服。他在这待了多半天了,还是第一个人来问的:“我也不知道这是啥,就知道这个东西能吃。”大汉说完有些脸红。
“你这还有吗?”沈玉问着,她心里说这个当然能吃,还挺好吃的。
“没有了,就这么多,不过还有这个。”他说着从身后又拿出了一个袋子,里面有半袋东西,等大汉打开以后沈玉就是一愣。
“大汉,这个也这么多吗?”沈玉压着心里的惊喜说道。
大汉不好意思的说:“这个还有,你要吗?”
“你还有多少,我也不知道这是啥,买回去也是玩。”沈玉打着哈哈。
老汉一听就有点泄气,不过他很快说道:“这个没事,我现在也没有,这个是我攒了好几天攒的,你要这些吗?”
“嗯,这些我都要了,你看多少钱?”沈玉说着。
大汉一时为难,他也不知道卖多少钱,就试着说:“我这有五十斤,一斤三文钱,你看你要多少?”
沈玉还没有说话里正就说话了:“三文钱!这么贵,这还不知道是啥东西呢?”
大汉见他们是一起来的,就以为他们是一家,一看人家大人不同意,就有点急。沈玉见了有点好笑。
“爷爷,我想买,”说着又转头对大汉说:“大伯,要不你便宜点,把那个给我添上。”沈玉笑着说道。
“行,那我就把这个给你添上。”大汉知道这个就二斤多,没有多少也卖不了多少钱,就爽快的答应了,主要是怕卖不了小麦。孙子还等着他换细粮救命呢。
沈玉给了钱,里正背起了粮食三人就走出了粮市。里正一边走心里还一边吐槽,到底是孩子不会过日子,回去的和孝忠家的说说。
三人来到大街上,四下里看了看不知道干嘛,就往寄存马车的地方走去,路过一家医药馆,上面写着回春堂。沈玉对里正说道:“爷爷,咱们进去看看吧。”里正不知道沈玉要干嘛,以为她要给程氏买药,都知道程氏身子不好。于是说道:“好,那就进去看看。”
进了屋,一个药童迎了过来,“三位是买药还是看病?”
沈玉客气的说:“我们想问问你们医馆收药材吗?”
“收药材,就是价格不等,你等一下,我去叫掌柜的。”药童说了一声出去了。一会功夫来了一个五十来岁的男子,男子一身大夫打扮,很是面善。沈晨翔不认识他但是沈玉认识。这个掌柜的姓薛,为人很好,这家药馆是他一手经营起来的,据说来这已经三十年了,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很神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