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玄幻魔法>犁汉> 第八百四十九章 群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四十九章 群众(2 / 3)

年郎署的同期名单就是可以做文章的。

泰山军的飞军外司可以用这名单去敌方那边打通关键人,获取重要情报。

而绣衣卫也可以用这份名单,去检查治下那些重要关系的人,在他们搞串联时就能控制这些人。

这些还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实际上在获得了长安的档案后,大太朝中上下终于对统一天下有了完整的共识了。

如果说档案是天下的政治资产,那天禄阁的典籍就是天下最重要的文化资产,是汉人这个民族发展至今的见证和生命力源泉。

本来张冲还对这件事不甚看重的,因为某种偏见,他认为大汉没什么科学的文化,都是一些巫术、图谶、经学,都是很原始的思想。

但有一次,张冲无意中在洛阳的兰台中看到了一些典籍,却发现有很多都是非常有智慧的,并不原始,反而非常高级。

甚至他还在兰台中看到了一些珍藏的佛教典籍,如《四十二章经》、《理惑论》这些。

后来他听兰台的书吏们解释,在十几年前,就有从西域来的番僧在学习了汉家语言和文化后,开始成为译经僧,其中有两个人非常出名,现存大部分佛经都是这两人翻译的。

他们一个叫安世高,一个叫支娄迦谶。据说,安世高已死,反而支娄迦谶还活着,但京都大乱中,他就带着几个僧人出京了,现在在哪,无人能知。

张冲倒不是对这几个番僧特别好奇,而是他意识到,过去他所忽略的汉代典籍,是一笔巨大的智力资源。

这些典籍基本上都是从春秋传下来的,是东土这个庞大土地上孕育的智慧果实,历史上因为战乱,兰台、东观、天禄阁这三个地方都焚于战火。

后来还是曹操迎回蔡文姬的时候,由蔡文姬背诵复原了一部分,但其中丢失的却是整个民族的巨大损失。

也许张冲冥冥之中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他来到这个世界,对这些典籍的抢救工作可能和发动这场改天换地的运动一样,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如是,张冲重视这一块,于禁自然也就重视。不然当时长安都没完全平定呢,他就直奔未央宫来?还不是想为王上分忧嘛。

所以于禁入城后就一直忙这个,对他来说,泰山军只要控制了表面上的秩序就行。

再细致了,他于禁手里的兵力也有限,所以对于城内的小混乱他也真的爱莫能助了。

但真的就是这样嘛?

假的,实际上,长安现在敲诈之风盛行,就是他于禁有意放任的。不然真要管的话,随便抓几个杀一儆百,风气还是能压住的。

但于禁为何要压?对他来说,那些游侠、徒隶做的事情太遂他的心意了。

说白了,他自己去封公卿家是可以,但要想挖出钱来,还真的就不如那些游侠好使。

总不能泰山军还搞拷饷那一套吧。现在大太毕竟都建朝立业了,再那么搞就不大好看。

所以,这个时候狠辣的游侠们正好扮演了这个角色。

他于禁只需要放任几天,等游侠们都敲诈完了,他再去将这些游侠群体一个个都打掉,可不就是花小力气办大事嘛?

还有那些城外的长安人不是眷念大汉嘛?不是瞧不上他们泰山军嘛?行,那就给你们上上诱饵,钓你们鱼。

在泰山军的五大帅中,别看于禁是地道出自山寮的穷苦人,但其实并没有多在乎那些穷人。

只是因为王上在乎,他才在乎。

所以别觉得你穷,你苦,咱老于就要受你的鸟气,咱有的是手段收拾你们这些刁民。

他也不去迫害,对吧。你犯法了,违了我泰山军下的安城令了,那抓你没毛病吧。

这就是于禁,报仇就隔夜。

当然,他做这么多,其实也是有一种不为外人道也的心思在的,那就是他想自污。

正如军中将领人人听史,他于禁也听,而且领悟的更深。

当年光武皇帝同样在洛阳,先是遣邓禹从河内入关中,但打下半个关中后就被盘踞在长安的赤眉给击败了,后面接替邓禹的是冯异,其人最后击败了赤眉,占据关中。

就具体功劳上,冯异只算是半个大功,但人家半个大功都还诚惶诚恐,心中不安呢!

他于禁全取长安,得了全功,那不更是如此?

当然,他知道以王上的作风和气度,压根不会疑他于禁。

但那句话怎么说的?

一个好下属,永远不要让自己处在让领导为难的境地。

现在他于禁搞这些,就是要将自己在关中的名声搞臭。

所以,目前长安的小混乱,于禁是很满意的。

但很快,他就收到了王上从洛阳发来的军报。

在信中,张冲训斥了于禁一番,先是点出了于禁这点小心思,告诉他不要想那么多。

然后张冲告诉于禁,他于禁在关中不是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了泰山军的形象。如果他这样丢了人心,那不是他于禁丢了,而是咱们泰山军丢了人心!

张冲在给于禁的折子下附了一张纸,那是他要于禁令全军抄阅后,下发到西征军全体吏士们手里的。

在这份文章中,张冲突出解释了泰山军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