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也睡不着了。”
老人摇了摇头,也没再劝,笑着开口道:“你啊,还是要多注意身体的,少熬夜,多休息。你还年轻,以后还有很长的时间,研究什么的都可以慢慢来。”
徐川点点头,笑道:“我会注意的。”
老人笑了笑,知道他大抵没将这种关切放在心上。
不过他们安排过去的生活助理和医疗团队干的就是这事,熬夜这种事情,他们也没办法,不过相信他们的人会最大程度的帮助他解决熬夜带来的一些身体隐患。
关切的说了两句后,老人转入了正题:“这次麻烦你过来一趟呢,主要是想和你聊聊航天领域发展的一些事情,包括你之前在信中写到的月面生物圈工程和月面基地的修建的一些工作等等。”
“您说。”徐川迅速回道。
老人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开口:“在你的带领下,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都取得了完美的成功,星海号航天飞机的出现,使得未来的航天领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对于月面生物圈工程和月面科研基地的修建,目前来说高层的意见也存在分歧,尤其是前者。”
“虽然这项工程的确值得投入,但它毕竟和我们的太空战略有关,是否开放给其他国家的学者,亦或者是由这其中的风险难以评估。正好今天你到了这里,我想问问你的看法。”
说到这里,他郑重地看着徐川,继续开口道:“你觉得后续如果要合作的话,怎么做比较合适?”
听到老人的询问,徐川笑着开口道:“关于这项工程,我看过了之前的调研和讨论报告,报告上的构设已经相当的完善了,并不需要我做什么补充。按照那个来,就已经很好了。”
将‘大型月球综合基地工程’分开,分成‘月面生物圈工程’和‘月面前哨科研站’两部分,前者面向国际进行展开合作,后者则由华国单独进行完成。
毫无疑问,这是目前最合适的做法,他也想不出什么更优秀的方案。
而且,他本身也不是什么工程设计领域的学者,这种工程领域的东西交给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专家就足够了。
对面,老人点了点头,开口道:“高层这边的想法和你差不多,月面生物圈工程的确可以面向全世界,让世界各国和国际学者参与进来。”
徐川笑着道:“其实就技术层面而言,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技术含量算不上很高,但它的耗资较大,成果相对而言可以说算是公开的。”
“我建议对国际开放的原因一方面是可以借此机会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如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来华国做研究,甚至是定居、移民等等。”
“另一方面,让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可以更多的节省我们的经费,将其花费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向全世界开放月面生物圈工程,这是他很早之前就思考过利弊的事情。
虽说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掺入一些其他国家的间牒或情报人员,但生物圈工程这种东西,本身就算是一项没多少秘密的工程。
至于为生物圈工程提供能量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什么,那必然是放到自家的月面科研基地里面,也不用担心过多的泄密什么。
此外,虽然生物圈工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顶尖技术,但华国本身也没有研究和发展过生物圈工程的历史,甚至都没有多少这一领域的学者。
相反,米国的生物圈二号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也在全世界培养了一批对应的优秀学者和专家。
包括生物圈的温控、湿控、密封、生态循环等领域技术,这些其实也都是相当优秀的。
米国的航天技术厉害,其实也和生物圈二号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这次阿尔忒弥斯计划发射上去生命维持单元,里面有不少技术都是从生物圈二号中进一步优化而来的。
借助这次月面生物圈工程,吸引来这些专家学者和获取到一部分的生态循环技术其实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整体来说,让国际学者和世界各国参与进月面生物圈工程,利大于弊。
对面,老人轻轻的点了点头,对徐川的说法表示认可。
人才吸引一直都是华国比较薄弱的一环,相对比吸引其他国家的学者来说,他们自己的人才流失更严重一些。
能借助这次机会扭转一些国际上对他们的固有看法也是相当值得的。
当然,对于国家整体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开放月面生物圈工程在国际上带来的影响力扩展。
航天毫无疑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能提前在这一领域站稳脚跟,保持领先的地位无疑是他们的战略部署方针。
.......
和老人聊了一会航天领域的事情后,徐川整理了一下脑海中的思绪,重新开口道。
“在载人登月工程已经完美实现了的基础上,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星海号航天飞机的巨大潜力,它能够代替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开展各种航天活动。”
“我认为,如今的我们有能力,也有必要将目光落向更遥远的深空。”
“即:启动载人登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