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1978年(),12月。
在绝大多数国人都还习惯于计划经济模式的时候,经济改革的春风由农村吹到了城市。
而在这之后的三年里?(),华国的经济渐渐迸发出被压抑许久的强大生机和生命力。
在这时代的浪潮下,许许多多人的命运,也因此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当中,尽管不少人都还是打心底里瞧不起“个体户”,觉得还是端着铁饭碗稳妥和体面,但不断涌现出的“万元户”故事,也让许多人渐渐开始对“个体户”改观,不再像从前那么轻视和歧视。
1981年,5月。
在宋意她们高考的前一个月,宋春菊的大儿子宋亮和大儿媳妇古丽妮从大柳村来到了京市。
他们夫妻俩受“万元户”的故事所吸引,所以想试着在京市做一番自己的小生意,看能不能也像其他个体户那样实现富裕和成功。
在见到宋兰梅的当天,他们就把自己的计划告诉给了宋兰梅听。
宋兰梅对于他们想要摆摊的想法并不反对,毕竟在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宋家,客厅。
宋兰梅望向坐在她对面的宋亮和古丽妮:“现在京市每天都有大把个体户在摆摊,你们考虑好要做什么行当了吗?”
宋亮已经很多年没见过宋兰梅,所以面对宋兰梅,不由有些紧张。
他抿了抿嘴,看向古丽妮。
古丽妮胆子比宋亮大一些,她虽然对宋兰梅也有些生分,但她明白她和宋亮今天来,主要是想向宋兰梅寻求建议的。
古丽妮直接坦诚说道:“大姨,我们对京市还不是很了解,所以目前还没想好。宋亮他觉得我们可以摆摊卖吃的东西,但我就担心,我们不是京市人,不了解京市这边人的口味,做出来的东西不符合外面人的口味。而且说实话,我们两个人里面,也没有谁是厨艺好的,水平就是属于凑合能吃。”
听完古丽妮的话,宋兰梅也觉得餐饮这一行不适合她和宋亮。
古丽妮眼神期待地看着宋兰梅,“大姨,您在京市待得比我们久,对京市的了解肯定比我们多,您能给我们提点建议,让我们参考一下吗?”
宋兰梅自打1978年经济改革的政策颁布后,的确一直都有在观察着市场的动向。
她想了想,朝古丽妮和宋亮说道:“如今在京市卖从南方那边羊城带来的衣服,很是赚钱。你们要是对这感兴趣的话,我认识一个人手里有货,你们从他那里先拿一点去卖,看看收获如何。要是卖得好,就再从他那边拿多些货。”
听到宋兰梅竟然认识这种批发商,古丽妮和宋亮瞬间都有点激动。
古丽妮:“大姨,我们听您的!不瞒您说,咱们老家那边市里现在也有人跑到羊城那边去拿货,但是人家拿的货只分给自己的熟人卖,我们这种没门路的,根本抢不着。”
() 见古丽妮和宋亮都对摆摊卖衣服感兴趣,宋兰梅决定择日不如撞日,干脆就现在去找她认识的那个人。
宋兰梅:“那人现在就住在隔壁胡同那边,要不,我现在带你们去找他?”
对于宋兰梅这个提议,古丽妮和宋亮自然是欣然答应。
他们这次来京市,可是把自己的全副身家都带了过来。
他们现在每一天的开销,都是在花以前的存款,所以能早一天赚钱,那自然是早一天更好。
宋兰梅很快就带着古丽妮和宋亮来到了隔壁胡同。
走到一户四合院门前,宋兰梅停下脚步,敲了敲门:“小邵同志,你在家吗?”
宋兰梅话音落下没一会,院中顿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应话声:“宋大娘,我在家,您稍等下,我现在就开门!”
院门很快就被从里面打开,出现在古丽妮和宋亮面前的,是一个看起来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
见宋兰梅身边多出两个陌生面孔,邵余奇眼中闪过疑惑,但还是先朝宋兰梅打了声招呼,然后笑着说道:“宋大娘,您和这两位同志里面请,我给你们泡点茶喝。普洱可以吗?还是要铁观音?”
“小邵同志,你别麻烦了,我们直接喝水就好。”宋兰梅朝邵余奇说道。
“那行,那宋大娘你们里面坐。”邵余奇引着宋兰梅和宋亮他们往客厅走。
虽说邵余奇是一个人住,但他的客厅却收拾得很干净,而且客厅里还摆放了一套看起来颇为高档的沙发椅。
邵余奇给宋兰梅她们三人各倒了一杯水后,才在旁边的单人沙发椅上坐下。
邵余奇:“宋大娘,您今天来找我,是有什么事吗?”
宋兰梅朝邵余奇介绍了下古丽妮和宋亮的身份,然后开口道:“他们打算在京市摆个小摊子,我想着让他们先从你这边拿点衣服去卖,看能不能靠这在京市站住脚。”
听明白宋兰梅的来意后,邵余奇爽朗地笑了笑:“原来是这事呀,没问题。”
邵余奇看向古丽妮和宋亮:“古大姐、宋大哥,我前天刚好来了一批从羊城过来的白衬衫和裙子,那批货的款式和版型不错,应该能卖得很火。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