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号角既然已经吹响,退缩是没有用的。”类似的话,李庠曾经在太平国高层会议上说过,就在李庠决定派出舰队去菲律宾的时候。
菲律宾人的这个伎俩瞒不了人,在很多人眼中,这就是一份战书。
如果太平国人不接,国际和国内都将变得被动。
华夏大陆可以不理睬这样的挑衅,因为世人都明白双方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华夏大陆接招就是掉价。但现在地位提升的太平国差不多也就是菲律宾一个档次的小国,面对菲律宾的挑衅不接招的话,在国际外交上必然被人看轻一分。灰溜溜的被人赶出国民,更是一个耻辱,在太平国国内凝聚的人气上泼一盆冷水。
太平国在击败日本人后,威名大盛,加上太平大岛更为广阔的国土和太平国竖起的华夏文化大旗,让很多人看到了机遇和希望,尤其是吸引这华夏本土的大量人才。
这无疑给太平国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但是如果这个时候太平国在菲律宾驱赶国民问题上退缩,只要被别人利用广为宣传,立即就会冷了那些要把太平国当做未来希望的人们。哪怕太平国的条件再好,缺少了理想者的支撑,也只是能是投机者的温床。
一个国家连自己的国民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国家尊严?一个国家如果没了尊严,哪怕是该国国民再有钱再有势力,也洗刷不去国家烙印上的耻辱。一个失去了尊严的国家。也就断绝了未来发展的道路,谁还肯移民过来。
“没有了大量的人才移民,没有吸引人才的核心,太平国就不是威胁。”美国人很快看到了太平国发展的弱点,就是人才和国家凝聚力的问题。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人对这两样印象很深刻。
没有来自全世界人才的汇集,美国不会那么快发展成世界第一强国。现代社会,人才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没有良好的环境,很难吸引全世界流动的人才。而要让人才发挥出更大作用,除了环境和机制外。还需要一个凝聚核心。
太平国竖起的复兴华夏文化的大旗可以算一个。不过世人对太平国人在太平小岛上的举动根本不以为然。但一旦在太平大岛上生根发芽,可能真的就能造就华夏文化的一方圣土。这个凝聚力更能吸引那些乐意为之奋斗的理想者,却让美国人更为警惕。
美国高层中现在主流还在打着要让太平国发展,牵制削弱华夏本土的算盘。一如美国人在世界各地扶植的那些政权一样。无论是借机把华夏力量引入深海不断削弱。还是壮大的太平国更容易离析华夏本土的力量,都是美国人认为最为省力和合算的主意。
但已经有不少人看到了太平大岛的危险。
当年美国人扶持萨大姆和拉灯,结果扶植起了自己的一些敌人。这使得一些美国人开始反思。相对于那些海外扶植力量的危险,一个更加靠近美国本土的太平国可能造成的威胁更大。
无论是威胁太平洋航运,还是和华夏本土联合,成为华夏本土设置在太平洋的前线基地,对美国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麻烦。
当然,也只限于大麻烦,没有人会想到太平国会给美国人带来致命威胁。所以美国人在利用太平国的同时,也不断给太平国找各种麻烦,限制他的发展,而不是直接出手。
菲律宾人要借此抹黑太平国的形象,就是美国人送来的一个大麻烦,太平国不得不应战,哪怕是可能面临日本人近距离的威胁,太平国也不会就此退缩。
日本人的各种反应早在太平国的推演之中,接到日本战机飞来的消息,各种准备好的措施就开始紧急运转开来。
6架在空中熟悉训练的战斗机开始向日本战机来的方向迎了过去,与他们同行的还有紧急从浮岛航母上起飞的6架苏-35。在现代空载导弹射程不断加大,那些可以在区域外攻击的手段防不胜防,只是靠舰队的被动防御,很容易百密一疏,只有战机的主动迎敌,才能把敌人的更多威胁挡在意外之外。
日本人第一批来攻击的战机数量就是12架。
有时候一场公平的决斗更有说服力和震慑力。
如果只是靠武力的对抗,战争没有结束的时候,只要太平国亮出了足够的实力,哪怕是敌人,在得失之间也会犹豫徘徊,最终不战而屈人之兵,迎来再一次的和平。
这一次舰队的出行,也有为赢取更长时间的和平发展时间而跑出来亮肌肉的意思,太平国早就有了硬拼日本人一场的准备,否则也不会直接从北马里亚纳和南方群岛之间进入菲律宾海,从太平国向南绕行关岛或者绕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以南,同样能到达菲律宾。
不过这要那样的话,还不如不出动舰队。
“哪怕我们战败,也不能在日本人面前低头!”李庠的这句话,否决了参谋部提出的南下的方案,而是直接向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而言,有些事情,哪怕是牺牲和收益不成正比,也需要去做。
就像现在的日本人,骑虎难下,不得不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一次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