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中华再起> 第三百零八章 二战爆发(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零八章 二战爆发(二)(1 / 2)

第三百零八章 二战爆发(二)

在空军的装备上。波兰空军共约有1,900架飞机。但其中前线战斗用飞机甚少。1,900架里有650架是训练机。另外700架是各式过时淘汰、或在战争爆发时又无任何作用之飞机。真正的前线兵力为392架。包括185架战斗机、114架侦查战斗机(Scout bomber)、36架中型轰炸机和84架侦察机。其中的战斗机主力为128架的“PZL P.11”和30架的“PZL P.7”。这两种飞机在30年代初期固然算是不错。但与德军1939年的现代化战斗机相比仍有所差距。P.11战斗机最高时速仅有每小时365千米。甚至低于德国部份的轰炸机。原本预计服役并取代两者的“PZL P.50”也因为研制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題不断的退后服役的日期而无法实现。

在轰炸机方面。波军只有36架“PZL-37麋鹿式”轰炸机(波军唯一在性能上足以与德军战机媲美者)和共110架的“PZL.23 卡拉斯”。德军第1航空舰队司令的阿尔贝特·凯塞林航空兵上将高估了波兰空军的战斗机数量为实际的两倍多。同时也低估了后者的轰炸机部队。后來德国压倒性的空中优势令此误判沒有造成什么影响。波兰空军一共将飞机分配为两个主要单位。战略航空队与陆军航空队。前者共有146架作战飞机和60架支援飞机。后者则有246架作战飞机与42架支援飞机。

波兰海军可以说是波兰三军中最现代化的军种。但规模甚小。仅有4艘英国或法国建造的驱逐舰、5艘法国或荷兰设计的潜艇和少量的辅助舰艇船。在战争还沒有爆发之前。大部分的波兰水面单位皆参加了“北京行动”。于8月20日离开波兰港口、逃出北海至英国;而潜艇部队则执行了“袋计划”。潜伏于波罗的海以攻击德军海上交通线。但仅获得少许的成功。

为了入侵波兰。在1939年4月。希特勒就命令陆军总司令部开始草拟入侵计划。《白色方案》。陆军总司令部将其交给由弗朗兹·哈尔德为首的德国陆军参谋本部成员负责。而负责此计划的则是格特·冯·伦德斯特大将为首的“伦德斯特小组”。但伦德斯特把实际的参谋工作交给了他的部下。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中将与君特·布鲁门特里特上校进行。

《白色方案》策划者于此时重新尝试了类似于曾在一战中失败的《施里芬计划》的作法:于一方采取守势、集中大部分主力部队。于一方取得迅速的决定性胜利。尽快结束两线作战的不利局势(集中兵力于波兰。对西方盟国采取守势)、以侧翼攻击敌人迫使其进行反正面作战。尽可能取得以少剩多的胜利以及凭著机动战达到“坎尼模式”的包围歼灭战。将敌人有生力量消灭。这些皆是德国自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时代起传承至德军参谋部的思想。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但军方不认为其军事思想有误。而是认为客观条件上的不足。于是塞克特继续将其保留下來。历经了战间期近20年的发展。德军已有了新世代的种武器。飞机与坦克。在技术与任务性质上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两者皆与一战时期的产物相比不仅打击力更强、速度也更快。遂在结合此两者武器之运用后。德军的这种从一战传承至今的军事思想发展成了日后的“闪击战”作战模式。即将集中兵力的装甲部队來突破敌军防线。快速深入后方、将敌军主力包围后而进行决定性的歼灭会战。然而在制定关于波兰战役的计划时。虽然在东方中国的装甲战车在历次战争中使用的都比较成功。体现出了巨大的威力。在制定计划时为了让装甲部队担任主力。古德里安也再三强调装甲战车的作战威力。但是德军高层依然认为装甲部队作战能力仍是一个未知数。鉴于降低风险等理由。最高统帅部将装甲师与其他快速部队用于支援传统步兵师、装甲师也被分散于各集团军中。而并未形成军级以上之单位。因此。波兰战役制定的计划上实际上是以装甲兵为支援、而非主力的战斗。更多的军事行动是以传统步兵來承担突破、包围与歼灭的责任。

波兰的地形也非常不错。简直就是为了让德国测试他们新的战术而來的。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波兰的地形非常适合机动战。不仅有广阔的平原。且几乎沒有什么天然屏障。唯一可能阻碍德军的几条河流则因为夏季而水位大降。在此时期。波兰境内的第一大河。维斯瓦河甚至可以在任何一处直接徒涉。反之若下了大雨。波兰境内原先就很差劲的路况将变成一片沼泽。地面将会变得非常黏稠。波兰的地形不仅并未对德军造成困难。其地理位置更是处于极不利的态势;波兰共计约5,600千米的漫长国界。其中于西部和北部与德国相接处即长2,000千米。在1938年慕尼黑会议后更在南面延长了300千米。这也意味着波兰受到德国三面包围。尤其波军布署军队若越接近其疆界。在战争爆发后德军只要自任何一方向出发。即可将突出部内的波军所包围。

德军策划作战。制定《白色方案》作战计划时充分利用了其优势。并将军队分成三个方向。西、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