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中原书院之中,朗朗的读书声映和着朝阳,葱葱的林荫间,显得生机盎然,听着声音,显得稚嫩、清脆,很明显,这些人中,竟是孩童居多,谁人能够想到,汉末这段战乱历史之上,竟然有着这样一片净土,
公元197年底,青州书院正是更名为中原书院,书院之中,在原有医科、农科、工科、文学等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兵科、谋科两种,而此时这朗朗的读书声,学习的,就是兵科,
其实,吴子作为史上有名的兵法大家,其所著《吴子》更是兵书中的一朵奇葩,诸葛瑾在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后,才将其勉强寻了出來,之后又加上了一些他后世有关的认知,可以说,这部巨著,在这大汉王朝之中,绝对是处于顶尖儿的兵法书籍,成为了兵、谋两科共有学问,
中原书院,秉承着诸葛瑾不分贫富的理念,学院之中,不论身份,只是择优而录,当然,这也仅仅只是限于兵、谋两科,至于那些杂家,学习更多者,还是以贫寒人士为主,
大汉天下,自公元197年战争止歇之后,便陷入到了一种安定之中,沒有人对此作出回应或是怎样,无论是曹操,还是孙坚,亦或是诸葛瑾,都在第一时间选择了休养生息,只有袁绍处虽然跳脱,只是被打怕了的草原民族也是损失惨重,此时根本就沒有心思进取中原,
中原之地,诸葛瑾先是统属了手中领地,北至幽州渔阳,南抵扬州漳州,东达沿海,西与曹操相连,西南与孙坚共据江东,冀州,以原州府信都为中心,向着四面分散开,以西之地,尽皆归属于并州统属,以北之地,诸葛瑾将幽州大部与冀州北部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幽州,以东之地,则被诸葛瑾划归到青州统下,以南,则被兖州所得,而原本的冀州,则被诸葛瑾效仿后世的京城,将信都周边的区域圈了一些进來,形成了一个直辖的中原首府,更名为中京,诸葛瑾更是将原本的政治中心自琅琊搬迁至中京,
在这之后,公元199年起,诸葛瑾下令开始实施土地改革,法令规定,诸葛瑾辖下所有土地,均归于国有,所有人按法令下达之前的土地拥有数量为比例,国家允许其拥有极少量的私有土地,其余被国家收回,而后其余土地又回返至个人手中,只是名义上,却是属于国家所有,
这一点上,开始的时候所遭遇到的阻力相当大,只是在诸葛瑾统属下诸葛家、甄家、糜家等几大世家相继响应之后,再加上诸葛瑾手下一众将士也相继出面支持,将诸葛瑾早先赏赐下的土地上交国家,之后诸葛瑾更是采用分化拉拢的方法,一年多的时间里,将治下的世家豪族八层以上的人做通了工作,公元201年之后,土改之策才在诸葛瑾领地内施行了下去,
土改之后,诸葛瑾却是开始在各地试行新的官制之法,这一次,诸葛瑾沒有直接的颁布法令,反而是由下而上的开始试行新的官制是否可行,先是由县开始,每一县下辖若干村,村中官员统称为村长,是为九品,其身边做事人员若干,村之上设镇,称之为里正,是为八品,镇之上设县,称之为县令,是为七品,再之上为郡,称之为郡守,是为六品,再上为州,称之为知州,是为正三品,而这些,却仅仅只是掌管地方政务,不涉军事,
众多官职中,以中央为首脑,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之下又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其中,吏部主要负责官吏的铨选、考课、封爵和勋赏;户部主要负责户籍、土地、赋役、仓储和市易;礼部主要负责科举考试和礼仪、祭祀;兵部主要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刑部主要负责刑狱和财政审计:工部主要负责国家土木工程和屯田、水利等,六部的官职为:各部称为尚书,副长官为各部侍郎,而诸司的长官为各司郎中,副手为各司员外郎,
由下而上,却是需要一个过程,自诸葛瑾施行之日起,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将整个的框架给搭建了起來,而此时,汉献帝刘协对天下的影响已经降低到了最低处,无论是士族文人,还是平民百姓,只知曹、孙、诸葛,却不再提及大汉王朝,
公元205年,诸葛瑾于治下大封群臣,诸葛瑾却因拒绝接受刘协封王,其职位未动,封其帐下戏忠为吏部尚书,张昭、陈群、钟繇为吏部侍郎;封田丰为户部尚书,管宁、邴原、张纮为户部侍郎;封蔡邕为礼部尚书,陈珪、何夔、顾雍为礼部侍郎;封沮授为刑部尚书,糜竺、鲁肃、赵风为刑部侍郎;封刘哗为工部尚书,郑浑、马钧、枣祗、任峻为工部侍郎,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兵部,却暂时为诸葛瑾所掌握,其余人等,尽皆有着封赏,
另外,诸葛瑾参照后世抗战期间的一些情况,设置了作战参谋部,调贾诩、荀攸、程昱、李儒、陈宫五人进入,以五人为主体,其下陈登、吕范、吕岱、杜畿、薛综、梁习等相继被调入,至于武将,诸葛瑾却是暂且按照原來的职位暂且沒动,等到情况明朗之后,再作打算,
诸葛瑾忙碌不停,其他人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