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怎么样?”
叶辉望着姨妈,茫然地说:“没啥感觉……”紧接着摇了摇头,又道:“还行吧。”
“直接点,你究竟喜不喜欢她?”
“我不知道。”
“你这个家伙,真是的,连自己喜不喜欢都不晓得?”
叶辉低下头,好像在认真思索这个问题。
“我看小丽不错。大专生,工作单位不错,人也能干……”
“姨妈,你说好就好。”
叶辉的姨妈忙完了厨房里的活,无可奈何地道:“你就跟你姨父一样笨,啥子都要我操心。”
叶辉在工作上和学习都很出色,但生活上却不尽人意。特别是个人问题,老也解决不了。给他介绍对象的人不少,可是他没有主见,不知道该怎么相处,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样的人。最糟糕的是,他没有勇气去追女孩子。这是他最笨的地方,按现在的说法是情商太低。最后,便在姨妈的张罗下,在阳安相中了一个,结了婚。
把家安在阳安以后,叶辉又想回四川了。在新疆呆了几年以后,和父母一样,他又开始忙碌工作调动的事。
叶明一家人,似乎总是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一辈子都在四处漂泊和奔波。
参加工作以后,叶明回内江的次数少了许多。不过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他总想回内江看看。即使父母回到了四川,也是如此。在他的印象中,好像那里才是自己的家,大叔大妈才是自己应该探望的长辈。
事隔多年以后,大妈家仍然是老样子,没有一点儿变化,没有时髦的家具,更没有什么家用电器,只是房子比过去更陈旧了,再就是屋里床少了两张,人少了许多。两个大的姐姐都已经出嫁。那是一间20来平方米的屋子,叶明奇怪这房间当初怎么能住得下那么多的人。
家还是那个家,但大叔大妈已经明显地老了。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脸上的皱纹更深刻了。但大妈还是整天都在忙碌,忙着带外孙们。
见了叶明,大叔大妈还是挺高兴,相互间也少不了问候一番。而这简单的问候,使叶明感到几许温暖和满足。
去内江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看朋友。
小心子和肖锋与叶明虽然一直保持着联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自角色的转换,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语言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不过朋友的感情还在,友谊并没有因此中断。只要有见面的机会,他们都很珍惜。只要能聚在一起,大家都会很快活。
叶明离开内江这些年,肖锋当过车间主任,当过厂里的一个经营部的经理;总的来说,生活比较平稳,没有什么大的起落。他也很安静,打打牌,喝喝茶,无所事事,也无所求。该挣的钱他挣,该花的钱他花,按他的话说,“马马虎虎过得去。”他的模样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仍然年轻而且显得红光满面,只是比过去胖了一点,看上去反而更富泰了。
小心子的情况却大不一样。他自称是个朝不保夕的“跑摊匠”,一年四季到处跑,从这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摆摊卖毛线,或者叫做“卖吼吼货”,因为他卖的东西离开了“吼”就卖不掉。他手持话筒,整天对着行人吆喝:“最后一天,厂价直销,割肉大甩买啊,不买就亏啦。”或者突然吼道:“亲爱的大伯大妈,快过来看看,这里有人跳楼啦。”当人们围过来问跳楼在哪里时,小心子便举起毛线道:“毛线跳楼啦!厂家放血,挥泪大甩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最后一天啦……”人们哦地恍然大悟,有的行人却小声说,每天都在喊“最后一天啦”,到底哪一天才是最后一天哟。内江人喜欢把“吆喝”说成“吼”,这就是小心子“吼”的内容。内江曾经有一个四川最大的毛线批发市场,小心子的毛线都是从市场批发来的。对他来说,每一天都是开始,都得为第二天的生计奔波,叫喊;哪里有什么“最后一天”。
如果运气好,通过和别人分摊一部分门市租金的办法,小心子有可能把摊子摆在别人的门市的门口,否则,他的摊子便只能摆在地上。而在一个城市呆的时间,最长也就两三个月,那纯粹是一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生活。话筒就是他的武器,只是,他所瞄准的不是什么敌人,而是低收入百姓的钱包。
和肖锋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清晰可见的鱼尾皱已经爬满了小心子的眼角,头发脱落得厉害,而且已经花白;还不到40岁时,已经不止一次地遇见过问路的人叫他大爷了。问路的人都喜欢问年纪大的老人,因为他们不会胡乱指路。“真的老了,这辈子没得搞了。”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仍然满脸堆着笑,但那是苦涩的笑。
在内江,叶明也打听过“粉妹”的消息,但没有人知道她的联系方式。
至于虾耙,叶明离开内江以后,就再也没有联系了。因为是独子,他没有下乡,初中毕业后不久,便在内江汽车大修厂工作,然后和他们厂里的一个姑娘结了婚,从此走上了正常的人生路。小心子说:“虾耙现在老实了。”老实了,也就意味着生活正常了。
叶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