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已经快要焦头烂额的萧怀丹和彭友直两人,继续跟四处漏气的月面生物实验室奋力较量之际。坐在“吴刚14号”登月飞船舱室内的鹿目焰、早苗里香和王秋,则是在忙着玩一堆特大号的“遥控玩具”。
虽然为了适应此次特殊任务的需求,在“吴刚14号”登月飞船内,已经被紧急拆掉了很多不必要的实验设备,只留下最基本的生命维持系统和通讯系统,但舱内的空间还是显得非常局促。原本设计容纳两个人的飞船,在勉强坐进去三个人之后,就已经基本到了极限,实在是不能继续往里面塞人了。
此时此刻,鹿目焰、早苗里香和王秋都分别拿着一个类似于游戏手柄的操纵器,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的显示屏幕,操纵着前方各式各样造型qiguài的工程机械,在月球静海的寂静旷野上,热火朝天地全面开工。
为了不浪费这个千载难逢的月球探索机会,就在过去的短短几天之内,航天部门发动全力,国务院通力配合,不仅把实验室内的太空探测器统统打包拿了出来,还搜遍了各个落满灰尘的仓库和博物馆,取出了一些被认为是设计失败、从而束之高阁的旧作品,甚至闯进了很多理工科大学的校园,弄来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探索机器人,有轮式的,履带式的,四足行走的,六足行走的……就连一些根本不是为航天项目设计的工程机器人,也都被航天部门不管不顾地搬上了月球反正不用花费从地球到月球的昂贵运费。损坏几个机器人也没啥大不了,若是有任何一个机器人能用,那就算是大赚了。
甚至就连在中国进行第一次载人登月之前。向月球发射的老式探月机器人,都被有关人员从研究所、博物馆和仓库里翻出来,一口气凑了足足十五台,然后一股脑儿地用虫洞传送上去,以求在虫洞消失之前的短暂时间内,搜集到最多数量的月面岩石和土壤标本,再由王秋这个搬运工设法传送回地面指挥中心。
一时之间。超过三百个自动机器人被送上了月面,并且在其中有大约两百个可以在真空环境中勉强工作。然后,它们就在月面上展开了名为挖穿月球的疯狂行动……好吧。这么说或许确实是夸张了一些,但“吴刚14号”登月飞船四周的月球旷野,因此突然变成了一个喧嚣繁忙的大工地,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很显然。仅仅凭借月面上的这么几个人。其中大部分还是外行,显然是无法同时操作这么多机器人的。
幸好,除了一小部分上了月球就坏掉的其它用途机器人之外,此时还能在月面继续活动的,基本上都是航天部门设计制造的宇宙探测机器人,本来就不需要近距离操作,而是完全由地面指挥中心来遥控这世上有哪一辆火星车或月球探测器,是需要派遣宇航员跟过去。在视线之内玩近距离遥控的?
因此,对待这些拥有自行工作能力的探测机器人。王秋只要把它们弄上月面就算完事了,剩下的就都是西昌地面指挥中心的工作至于同时遥控几百个机器人勘测月球,有没有超出地面人员的工作能力,会不会导致地面指挥中心的通讯设备超负荷运转,甚至出现损毁……那就不是王秋同学需要关心的事情了。
真正需要王秋这些现场人员实时监控的项目只有一个,那就是大规模挖掘和转运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
所以,王秋此刻正操纵着不远处的一台月球挖掘机,看着这个装着履带的大罐子,一边微微震动,一边采掘出成堆的月球土壤由于月球上是真空环境,声音无法传播,所以听不到它工作时的隆隆声……
在早期的太空探测器上,收集外星土壤(主要是火星和月球)的方式跟地面上的挖掘机相差不大,也是一根液压杠杆机械臂加一个铲斗(只有玩具挖掘车那么大),把外星地表的土壤铲进探测器上的实验舱。
但是,在日费斗金的宇宙探索中,每一克货物都要耗费数额惊人的金钱,才能被火箭送上太空。故而对那些登陆月球和火星的探测器来说,常规的推土机和挖掘机都显得太过于笨重。
为了更加有效率地收集月球土壤,减轻挖掘机的重量,节省运载火箭的花费,美国航太总署在21世纪初期制订“重返月球计划”之时,发明和完善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挖掘方法使用高压气体冲刷。
这种新型的月球土壤挖掘方法,是通过向月球土壤中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一个高压环境别忘了,月球表面是没有大气层的真空,所以气压基本为零。这样一来,被注入土壤下面的二氧化碳气体,在压力作用下自然会努力摆脱土壤的束缚,向上喷发。而二氧化碳气体上冲时产生的强劲动力,就会把月球土壤顶开,并且裹挟着这些月球土壤一起冲出来,自动灌进罩在上方的收集器里。
因此,应用这种原理设计制造的月球挖掘机,其造型就很像是一只会移动的圆柱形大罐子,罐子的两侧下方装有轮子或履带,用以在月球表面移动。而罐子的底部中央,则是一粗一细两根管子,细管子包在粗管子的内部。在开工之后,挖掘机通过细管子将二氧化碳气体注入地下,而喷上来的月面土壤,则被那根粗管子输送到一个储存容器里。总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