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顺三十四年,堪称是大楚帝国的后装线膛武器爆发之年。 尽管在二十年代的时候,大楚帝国就已经研发出来了后装线膛步枪,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十七型后装线膛步枪。 但是当年的十七型后装线膛步枪,远远谈不上成熟,漏气非常严重,同时枪管加工工艺也不过关,当年也没有搞出来成熟的纸包子弹。 因此当年的十七型后装线膛步枪是非常纯粹的实验性产物,只是生产了数百支进行测试后装备就被搁置。 嗯,当年测试的时候因为漏气非常严重,一度导致了多名士兵在测试的时候眼睛被发射药点燃后的高温气体所烧伤。 这也是导致十七型后装线膛步枪被抛弃的重要原因。 因为谁也不想要一款动不动就灼伤自家士兵眼睛的步枪,而且还是死贵死贵的步枪。 数年后,十八型步枪的早期型号被研发成功,相对十七型步枪有了巨大的改进,尤其是在漏气方面的改进非常大。 采用了橡胶垫圈,同时改进了纸包弹,把底火从纸包弹的中间部分改为底部。 这也就是当年罗志学在北巡的时候,在天津所看到的十八型步枪的原始型号。 但是这种发射纸包弹的原始型号并没有正式服役,同样只少量生产用于实验性装备原因嘛,一方面是太贵,另外一方面军方都在等金属子弹呢。 承顺三十年,大楚帝国的铜壳定装子弹研发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进展,十八型步枪成为了第一款适配新子弹的步枪,并为适配金属子弹进行了改进。 橡胶垫圈被取消,改进了枪机结构后的十八型步枪,经过了一系列严苛的测试后,最终在承顺三十二年被正式定型,随后开始批量进入近卫军服役,陆军也开始小规模采购使用。 所以说,这款步枪满打满算,其实也就只服役了一年多时间而已,前期的装备数量也不多,而产量也不大,毕竟生产线的建设也需要时间的。 进入到承顺三十四年的现在,该款的步枪的产量才逐步提升上来,如今河北武器公司的产量已经爬升到了年产大约十万支。 预计等到明年的时候,河北武器公司的十八型步枪的年产量能够达到二十万支,后年则是达到三十万支,并会维持在年产三十万支很多年时间,直到满足陆军以及近卫军的全面换装为止。 当然,这个过程里,十八型步枪也会持续改进,尽可能改进性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人家河北武器公司,可不会一直给你亏本生产。 前期亏损,后期降低成本赚钱,这才是河北武器公司的整体策略。 而这款步枪,包括后续改进型的最终产量,极有可能会达到两百万支以上,成为大楚帝国里第二款产量突破两百万支的制式步枪。 至于第一款 那是好多年前的十三年式燧发枪 虽然这玩意早已经退出了陆军现役,但是当年的产量可是相当巨大其基本型号以及后续改进型号,各种型号多达十几种,同时装备四大武装力量以及国内的普通巡警执法力量,同时也是民兵的制式武器,还在民间销售。 具体产量没有明确的数据,但是保守估计生产了三百万支以上 这还不包括这款燧发枪改进而来的出口型号大楚帝国的出口型号的燧发枪,也是有好几种的,有从老古董二年式燧发枪改进而来,击发率在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低端型号,最近几年也有从十三年式燧发枪改进而来的中高端型号,而这些出口版本型号的十三年式系列燧发枪,目前依旧在小批量生产,仅仅是两广武器公司的第二枪械厂每年都生产大几千条该款步枪用于出口呢。 如果把改进后的出口型号也算上,十三年式系列步枪已经生产了至少四百万支以上,并且这个数据还在持续增加中。 毕竟大楚帝国的燧发枪出口规模还是挺大的,最近十年来,仅仅是奥斯曼帝国就从大楚帝国里先后采购了大约二十万支各式燧发枪。 西班牙以及英格兰人也是帝国燧发枪的大拥趸,西班牙人在承顺三十一年的时候一次性就采购了十五万支十三年式燧发枪。 英格兰人最近四五年也采购了将近十万支。 别说这些国家了,就算是和楚国人之前一直打仗的荷兰人以及葡萄牙人,其实他们也大量采购了楚国楚国的燧发枪 楚国在海外进行扩张的时候,经常会遇上拿着楚国武器的土著但是军方也好,国内高层也好对此都没啥意见。 毕竟打仗归打仗,生意归生意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出口的仅仅是燧发枪,连击发枪目前都没有出口呢,国内的军队,乃至民兵的武器装备在性能上都领先了出口武器好几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