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里,启献帝面沉如水,周遭所有人都感受到他正强行压制着怒火,所以连大气都不敢出。
江南水务本就是治理的重中之重,眼下得知水灾非但没有治好,还爆发了瘟疫,急怒攻心,刚刚已经宣太医,喝过一碗药了。太医说皇上这病要长期静养,最忌劳神,但眼下这种情况,显然不可能不劳神。
宁王那支赈灾队伍承载了朝廷全部希望,本以为过几日便能带来好消息,孰料先来的却是噩耗。
水旱灾害后最怕的就是瘟疫,启献帝熟读史书,没少看那些前朝瘟疫处理不好,尸殍遍野的种种前车之鉴。
往小了说,这是减损人口的天灾。
往大了说,很可能就是动摇国本的浩劫。
毕竟历史上因为瘟疫发生动乱的例子屡见不鲜,想到这里启献帝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他看向地上跪着的乞儿。
“你所言属实?”
那半大小子哪里见过天子,早就吓得瘫倒在地,支支吾吾说不出半个字。
陆夭闻言走过去,微微俯身,低声道。
“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不会有事的。”说毕看一眼启献帝,意有所指,“皇上是明君,只要你实话实说,绝不会为难你。”
那孩子得了鼓励,这才壮着胆子开口。
“我刚刚说的都是真的,如果有半句假话,让我……让我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启献帝捏紧手中的奏折,不知道在对谁说。
“那他们前方的奏折为什么不吐露半个字!”
这一句话,等于把宁王架在了火上烤,只差没直接说,他跟那群贪官污吏是同流合污了。
陆夭不慌不忙,低头温言问那孩子。
“瘟疫是什么时候的事?官府的人是否知道?”
那孩子努力回忆了一下。
“大概是五六日之前,我们村子突然出现了好几例,然后迅速蔓延整个村。知府老爷知道以后,就要把派人整个村子烧掉,我是拼了命才逃出来的。”
这话宛如一滴冷水落入滚油中,启献帝立刻炸了锅,拍案而起道。
“荒谬!他不过一个区区知府,竟然敢欺上瞒下,简直不想要脑袋了!”说毕看向陆夭,“地方官固然可恨,可宁王去了几日,迄今为止也没有半点向朝廷禀报的意思……”
陆夭轻笑了下。
“王爷去汴州之前,皇上不是没有派就近的官员充当御史去调查吧?我若是没有记错,至少有一位四品官先王爷一步过去了。”
启献帝微一愣怔。
“那又怎样?这不是老三玩忽职守的理由。”
陆夭耸耸肩。
“皇上派的人去了十多天都没有发现真相,王爷又不是三头六臂,到了就能知晓。按照常理,他必然是要先救灾才对吧?”陆夭振振有词,“况且俗话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王爷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汴州知府若是有意隐瞒,这一时半刻,他势必很难察觉吧?”
启献帝从最初的怒火中冷静下来,也知道陆夭说得有理,但他贵为天子,不可能承认自己错了。
陆夭轻扫了一眼那孩子,然后又望向皇上,说道。
“而且这件事出的这么奇怪,由不得人不深想。怎么会刚刚好那么巧,前脚朝廷刚派了赈灾的人过去,后脚那边就出了知情不报的事情?是针对皇上有意为之,还是藐视朝廷,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不管是哪一种,王爷怕不是都属于无端被殃及的?”
启献帝脸色愈发不好看,因为陆夭的字字句句都很有道理,就听她又道。
“眼下当务之急,难道不是给王爷送个信,至少告诉他要提防些,若是万一那知府怕事迹败露,对王爷痛下黑手,那该如何是好?”说着便摆出一副泫然欲泣的模样,“王爷身家性命,全靠皇上做主了,还望速速决断,别让他在异乡遭人暗算,剩下我们孤儿寡母可怎么办啊!”
在场一干人等叹为观止,看看人家宁王妃,短短几句话就扭转了局面。明明之前启献帝还是一副要问罪的态势,眼下不知怎地,宁王就成了随时随地要被暗害的受害者。这份功力,真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启献帝无法,只能转移话题。
“来人,派人即刻前往汴州查探,如果一切属实,速将当地知府拿下。对外就说此人刚愎自用,瞒报灾情,导致问题扩大,爆发瘟疫,就地革职,随即押解入都城。”他瞥了一眼陆夭,“至于宁王,责令他迅速接手灾情地区的全部事宜,务必及时控制住瘟疫。”
陆夭心下一紧,虽然进宫之前已经猜到,启献帝十有八九会把所有担子推到谢知蕴身上。但真正听到那一刻,还是难免揪心。
即便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也知瘟疫这种事到底有多可怕。江南之地不像两广,对瘟疫有日常防范措施,哪怕普通人也是解暑茶不离手,日常预备清毒解热的药物。
而在汴州那样的地方,药物稀缺不说,有控制瘟疫经验的郎中更是少之又少。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