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极品捡漏王> 第二百一十三章 青花罐的破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一十三章 青花罐的破绽!(1 / 2)

在博山,秦立机缘巧合下,用金手指发现了门框内暗藏的极品黑定斗笠盌,自此,他就明白了,自己的金手指是可以检测到空间内部存在的文物。

因此,这次虽然隔着玻璃,但因为玻璃内自成空间,他并没有担心检测不出来。

果不其然,随着他的左手按在玻璃框架上,脑海中顿时出现了黑白画面。

场景是现代场景,明显是一个小作坊,制瓷人员并不多,仅五人,但分工很明确,各负责一道工序。

拉胚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将大罐塑形完毕后,手持瓷刀对大罐内外进行修整。

绘图的是一个气质出众的中年男子,留着山羊胡,每一笔的技法都用的是传统画法,没有使用任何现代绘图技巧,虽慢,但用笔很稳健,以至于每一笔都能直接到位。

施釉人员是个六十来岁的老者,但但施釉方式就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有浇釉法,有吹釉法,有灌釉法……

最后烧制瓷器的有二人,一人专门负责观察温度,一人专门负责添减柴。

待瓷器出窑后,赫然是一件件精美的青花大罐,每一件大罐的主题纹饰内容均不同,但都是以人物图为主。

很显然,这是精仿元青花的加工作坊!

就这样的纯手工瓷器,哪怕直接向外界出售,价值都不低于十万!

“想不到连烧制条件都复制了元代的特征,难怪胎骨和釉层的结合紧密度都符合元代特点……”

元代瓷器为柴烧,到了明清为煤烧,现代多为气烧。

不同的燃料,所烧制出来的瓷器硬度是不同的,釉层和胎骨的结合程度也是不同的,可想而知,这个精仿作坊为了效果逼真,做出的努力。

“不过,自古至今,制瓷工艺虽有传承,但中间到底发生了变化,而这变化,便是破绽之处!”

看到这里,秦立已然知道了破绽在哪里。

他掏出手机照相功能,调出九宫格,用中间的空格方框竖线,以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卡玻璃框架内的青花大罐,检验青花大罐表面的平整度差值。

而就在这时候,又有一批人离开了青花大罐展台。

汪明瞚当即带着刘副馆长和另外一名海淘成员走了过来。

“咦!”

刘副馆长看到这款青花大罐的第一时间,嘴里发出了一声轻咦。

金炳昌看向他,“怎么了?”

“这款青花大罐上的人物图我有点印象……”

刘副馆长仔细想了想,脸上突然露出恍然之色,“我就说怎么有点熟悉呢,弄了半天是取自刘贯道的消夏图……”

刘贯道,元代画家,字仲贤,中山(今定州)人。曾因画《裕宗像》得到赏识,得补御衣局使官职。善画道释人物、山水、花竹、鸟兽。其人物风格,技巧多取自晋唐古法,所绘罗汉容姿生动,风度优雅。山水则师法北宋郭熙,花竹、鸟兽多集诸家之长。观其画,如置身其中,可谓神笔。

刘贯道的《消夏图》如今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馆里。

汪明瞚顿时问金炳昌,“老金,这款青花罐,你如何看?”

金炳昌道:“从器型上来看,符合元代特征,古朴、浑厚、有拙感。釉面平整度相对明清要差,符合元代釉面特征,有很明显的桔皮纹和缩釉现象;釉水肥厚、滋润,光泽度高,玻璃感强,也符合元代特征;绘画特点也是典型的元代画法,一笔画;青花呈色鲜艳通透明亮,符合苏麻离青的效果;画片布局丰富、圆满,这也是元青花的特点;从整体来看,有元代青花罐类瓷器的韵感……”

不等他说完,刘副馆长就很是诧异道:“这么说……正品无疑?”

他之所以诧异,是因为现在为世人所知的元青花人物故事罐只有八件,且都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里,都是镇馆之宝级的存在。

当然,这里的元青花人物罐是指御窑,而不是那些官窑民窑产品。

御窑元青花人物故事罐,所使用的青料,正是苏麻离青料。

而元代当时有两种青料,一是国产料,二是进口料。

国产料发色青灰,远不如进口料的成色鲜亮通透,但因为进口料比较少,仅有御窑全部采用进口料,官窑一般是用混合料,就是国产料和进口料同时使用,至于民窑,用的青料全都是国产料。

如果眼前的这个青花人物故事罐,真的是元代御窑,那就大发了,不但能成为国家博物馆中的重宝,还能弥补华夏博物馆没有元青花人物故事罐的空白。

可想而知,元青花人物故事罐的重要性!

听到金炳昌的论证,汪明瞚眼睛顿时一亮,“能确认吗?”

金炳昌摇头,“从以上特点上来看,确实符合元青花的特点,但……”

他摊摊手,一脸无奈道:“现在的文物展览保护的太过严密,我这不上手,太多细节捕捉不到,因此,不敢断定。不过从目前能看到的细节上,看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这正是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