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50. 第五十章 。(1 / 3)

“胡”、“西”、“番”、“洋”, 哪一项用来命名汉朝引进的外来作物1

嬴政果断地选了“胡”。

此前水镜提过明朝引入的美洲高产作物之一“番薯”,所以“番”姓先被排除。

西瓜是唐朝末年引入,“西”姓也要存疑。

剩下的“胡”与“洋”有什么区别

洋,显然有着走水路的含义。排除法之后, “胡”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水镜

公布答案, 应该选a“胡”姓。让我瞧瞧弹幕, 绝大多数观众都选对了。

来看一组“胡”姓外来作物的例子, 放图片16jg。

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萝卜、胡椒。

这六种都是如今餐桌上的常客, 前四种在张骞凿空西域时被引入中原,后两种在唐朝年间引入。

为什么今天对它们的习惯性称呼有所不同前四者惯称其括号里的名字,而后两者继续冠以胡姓呢

谜底就藏在传入时间里。前四者在汉朝传入,后两者在唐朝传入。

从汉亡到唐兴,两个朝代间隔了近四百年。期间经历了混乱的三国、魏晋南北朝,还有隋朝。

其中, 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崇胡重夷, 继而下令避“胡”讳。太平御览赵录所记载的“ 石勒讳胡, 胡物皆改名。”

胡姓的外来农作物们也没逃过这轮改名风波。

相似改名风波在隋朝又来一次。在杜宝的拾遗录中可以找到相关记录,比如“隋大业四年避讳, 改胡瓜为黄瓜”。

经过这两轮的避讳, 汉朝传入的外来“胡姓”农作物就有了我们如今熟悉的名称。

此前提到走陆路从西边传入农作物的朝代,一集中在汉朝,二是在唐朝。唐朝年间引入的物种逃过了前两次的避讳, 也就继续着“胡”姓。

做个归纳,胡姓农作物,多是从北方或西北而来。其引入中国时间早,大部分在汉朝年间。

再看选项c“番”姓,它是继“胡”姓之后, 另一大外来农作物家族。

恰如广为人知的“番薯”,此类作物多是美洲传来的,时间集中在明朝年间。像是番茄、番豆花生、番麦玉米、番椒辣椒等等。

这一批农作物的命名较为驳杂。因为引入时缺乏统一的书面语,各自都着不同地区的别名。以辣椒举例,它又被叫做海椒、辣子、辣角等等。

从命名方式或能看出“胡姓”与“番姓”农作物的引入方式不同。前者起于张骞凿空西域,获得大汉朝官方支持,命名较为统一。

后者起于欧洲船队抵达明朝,从民间多点散发式引种。

真正成规模种植需等到清朝年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名称是各地各叫各的。

人过留影,雁过留痕。不同朝代的气象与底色亦会留存于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从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之中窥得一二。

镜前,嬴政与朱元璋不约而同地点头。

两人立刻开始思考,由大秦大明主动引入的农作物该冠以什么称呼呢这个问题记录下来了,继续看视频。

再看b选项。比起“胡”与“番”,西姓农作物远称不上望族。

举例唐末传入的西瓜、明朝传入的西番菊向日葵,清末传入的西兰花,它们的原产地不一样且传入时间也不同。西姓家族成员就像是大杂烩,共同点是都是从西边来的。

最后的选项d“洋”姓,它就很好理解了,是与西洋传教士的活动相关。

类似于洋芋土豆、洋葱、洋莓草莓、洋橄榄油橄榄等等,这些作物有些早就传入中国,但一直没有引得重视,在文献中罕见其身影。时至清朝,它们才开始逐渐活跃于餐桌上。

除了以上四大家族外,还有一些外来称呼。

最有名的是张骞带回来的葡萄与苜蓿,分别是古时大宛语buda与buksuk的音译。

现在大致了解了农作物的命名方式,再把镜头转回张骞凿空西域。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启程向西而去。他出使西域的最初目标并非带回新物种,而是奉刘彻的旨意,要去联合大月氏一起对抗匈奴。

谈到对抗匈奴,很多人会比较秦汉两朝。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军三十万北拒匈奴。后来秦朝又征徭役修建了秦长城将其拦截于关外。

对于此事,史记有载,始皇帝之所以做此决策,与听闻前燕国术士卢敖做出谶言“亡秦者,胡也”有关。

彼时,始皇帝已经踏上求仙之路,但解读他的政令时不可一味归于迷信之说,荒唐地认为他会为一句谶言就发兵北征。

出兵与造长城,其实与当时的局势相关。

六国已经被灭,理论上哪一股势力会对大秦造成威胁

将「胡」字解读为北方的匈奴胡人,符合一般正常逻辑。

我们已经知道秦汉时期处于暖期,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