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重生朱棣之子> 第三百八十一章:大漠龙城,朱棣遗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八十一章:大漠龙城,朱棣遗命(1 / 5)

乾熙十四年,八月二十日。

朝阳冉冉升起,金色的光芒穿过云层,驱散了天地之间的浓雾。

此时,玉龙城东五里外真武观真庆宫二楼阁台之上,朱高煦搀扶着朱棣,两人肩并肩眺望着东方旭日。

至于英县公张辅、成县公朱能、荆乡侯杨洪等随驾的勋贵武将,则分别领着护卫兵守在阁台入口处及宫观四周。

“瞧这日头,必定又是一个大晴天。”

朱棣感慨道“今秋朔方的四府十六县想不丰收都难啊”

“确实如此,眼下朔方的秋收已经开始,据巡抚杨文斌启奏,玉龙府的作物可谓是大获丰收,尤其是马铃薯的产量,与去年相比翻了一倍有余。”

朱高煦接话道。

自乾熙八年朱高煦下旨裁撤朔方都司,改置朔方省之后,至今已有六年,朔方的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

原先的十一个卫城以及五个守御千户所城,早已改建为如今常住人口数万的县城。

曾经的五十五个千户所城,也变成了现今常住人口数千的乡城、镇城。

各个乡镇之间以乡道相连,皆设有驿站。

驿站之间以电报沟通,消息传播速度之快,对六年前还是荆县伯的杨洪而言,简直是想都不敢想。

玉同铁路全线通车之后,杨洪以主持修建这条铁路之功,爵位得以晋升为乡侯,更受到了太上皇朱棣的召见。

对大明而言,掌控朔方四府,便等于牢牢握住了草原的命脉。

而玉同铁路西延线的贯通,标志着大明朝廷的军队可以在短短十日之内,从京师出发横穿朔方,北上漠北,镇压草原一切不服。

自那时起,甘肃、陕西、山西三省之地已不再是大明的边疆省

数日前,在京城真武庙修玄的朱棣召见朱高煦,表达了他乘专列巡视草原的意图。

朱高煦劝说朱棣以保养身体为重,最好不要外出,毕竟即便是乘坐火车,也一样会有舟车劳顿之感。

朱棣却表示他戎马一生,决不能死在床榻之上,就算死也得死在马背上

朱高煦心里清楚,朱棣大限将至,已经时日无多,所以他沉思良久之后,答应了朱棣提出的要求。

当天朱高煦就下达了一道旨意给群臣,他将在两日后启程,陪同太上皇离京巡视草原,在他离京期间,由太子监国,内阁诸臣辅政。

对此,众臣虽有劝谏,但无力改变朱高煦的决定。

于是,朱高煦陪同朱棣乘坐专列,先是用了一天的时间,从京师驶至大同,然后又花了一天时间,从大同驶至玉龙。

朔方省下辖黑水、都野、九原、玉龙等四府,省治在黑水府黑水城,位于朔方省之西部,而玉龙府玉龙城属于副省治,位于朔方省之东部。

朱高煦担心坐了两天火车且乘车期间睡的也不太好的朱棣身体吃不消,便让专列停在了玉龙,休整一日再向西行。

前文说过,当年朱棣兴建武当山的同时,天下各地也有真武庙、真武观拔地而起。

尤其是各个府城,皆建有真武观或真武庙。

各地官员这么做,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却只有两个。

一是响应朝廷国策,毕竟传闻永乐皇帝是真武大帝降世临凡,兴建武当山宫殿,是在建立真武大帝的地上天宫,而且其在位期间立下的开海拓土之功,足以令天下万民顶礼膜拜。

二是借真武大帝之事迹教化百姓,让百姓们知恩图报,不要作恶,多行善事。

玉龙城也有一座真武观,就建在城东五里外的山上。

朱棣不愿扰民,再加上他多年修玄,所以就理所应当的住进了玉龙城外的真武观。

对于这一点,朱高煦也没有反对,只是下令让随驾勋臣武将注意防守。

此时,旭日东升,雾气消散,天清地澈。

朱棣与朱高煦父子俩又聊了几句,便回到膳堂用了早膳。

然后朱高煦照例在真武观大堂召见了玉龙知府吕强等玉龙地方官。

之后,父子俩在武将卫士的护送下,再次乘坐专列,向西而行,朔方巡抚杨文斌及朔方布政使、按察使、防御使随驾西行。

朱棣与朱高煦住在同一间御用车厢内。

这间车厢四周加固了超厚钢板,可以抵御将军炮的冲击,而且门外由张辅、朱能、杨洪轮流带队值守。

车厢内,父子俩正在聊天。

“若我没有记错,杨文斌之父平坝先生杨邦基,今天快九十岁了吧”

朱棣的思绪似乎回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悠悠道“当年若无平坝先生冒死从太原带出血书,后面的事,也不可能那般顺利。”

他的意思是说当年的太原同知杨邦基携带状告晋王朱棡的万民血书,在当地百姓的掩护下逃出太原,后来几经波折,这血书落到了朱元章手中。

当年若是没有这些事,晋王朱棡便不可能被朱元章废掉,朱棣入主东宫只会变得更加困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