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配合,特别行动团的行动还是会进行。差别只在于,行动能否成功。
从先前的战场情况来看,没有赵渡镇的胜利,起义军便没有进攻官东城的力量,而没有五十二团的配合,官东城之战也不会取得大捷。
对方配合的行为很果断,力度很猛烈。
正因如此,才有起义军眼下的良好形势。
这正是对方归顺朝廷的意义。
如若不然,他们凭什么在未来的天下取得生存资格、一席之地?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赵宁跟赵逊离开晋州到了作为前线的蒲州,在这里就近指挥河西侧翼的起义军行动,这也标志着起义军的征战成为了全局核心。
在他俩的布置下,整编为大晋河西军第一师的原方闲大队,开始了对官东城一带残余之敌的清扫。
驻扎于附近一带的秦军已经被起义军蚕食掉了一个师的力量,在正面战场尚且不及给予强力增援的情况下,残余之敌很快被扫荡干净。
此役表面上是保卫官东城之战的成果,起义军四面出击声势浩大,实际上出战的只是迷惑秦军的部分力量,第一师主力三个团早早北上,连夜进入郃阳秦军的驻防地盘。
在此处执行任务的特别行动团第二大队,原本跟此地的秦军处于势均力敌的境地,因为将门世家子弟的悍勇,双方拉锯混战,谁也没能奈何谁。
第一师三个团进入战场后直接突袭郃阳城,打乱了秦军部署,迫使跟第二大队所率起义军鏖战的秦军主力回撤,又及时运动作战,利用围点打援的策略将其重创。
最终,两路起义军两面夹击,将郃阳一带的秦军主力彻底击溃,俘获大批俘虏,并趁势夺得郃阳城。
在第一师的号召与起义战士的感召下,大量秦军战士或被迫或麻木或主动地加入起义军,壮大了起义军的力量。
随后,第二大队所率兵力并入第一师作战序列,由此,原本拥有五个团左右兵力的第一师,人数充实到九个团,拥有了完整的师级作战力量。
而秦军则损失了在侧面战场的第二个师级战力。
河西军第一师并未在郃阳城久留,方闲依照赵宁与赵逊的指示,留下部分力量收拾残局,率领五个团的兵力再度北上,进入韩城秦军的战区。
在此处执行任务的特别行动团第三大队,汇聚的起义军力量最少,取得的进展最小,只有一千多人的力量,而且进攻行动屡屡受挫,将士伤亡颇大,军心不稳士气低迷,是赵逊最担心的对象。
在赵逊的既定计划里,如果第三大队遭受秦军主力进击,那就只能带着已有的起义力量撤回河东。
然而韩城秦军跟郃阳秦军不同,他们没有在最有利的出击时机,果断派遣主力进攻第三大队,反而是慑于起义军颇有声势的行动,选择了最为稳重保守的策略:
固守待援。
韩城及其周边地区共同组成的战区内,跟郃阳、官东一样都驻扎着一个师左右的兵力,面对临时组建的只有一千多人的起义军,竟然没有选择进攻。
要说韩城的秦军不堪,那的确是不堪,但其实没有那么不堪。
首先,第三大队的行动虽然没有取得预期成果,但毕竟在近乎一夜之间的时间内,策反了一千多秦军起义,而且各个分队、小队四面出击,造成了很大的声势。
虽说驻扎各处的秦军营、连单位击退了起义军的袭击,但也仅仅是击退而已,真论起来不过是自保住了。
谁知道起义军有没有援军,下一步会如何行动?
其次,郃阳、官东一带起义军声势愈发浩大,战果愈发显著,制造的混乱传到韩城防区,虽然没有实际杀伤力,但威慑力不小。
韩城防区的秦军不了解敌人真实战力、具体意图,两眼一抹黑,面对四面失火的境遇,短时间内选择保守稳妥的策略,是老成持重的体现。
战场上最重要的不是克敌制胜,保证自己不败才是首要之务,也是一切的基础。
不行动,不犯错,不露出破绽,不给敌人机会,失败的概率就被降到了最低。
“这就叫八风不动,稳如泰山。等过上几日,战场情报搜集的够多,对敌人了解足了,有出击机会的时候我们自然就能建功立业,要是现在贸然行动,平白损兵折将,那将失去一切机会!”
韩城秦军的最高长官,一名出身寒门,好不容易摸爬滚打到现今位置的元神境强者,曾如此告诫他那些想要主动出击的世家部下。
总之,第三大队没有被秦军赶回河东,反而抓紧时间进行了部队整训,确保了自己还有继续作战的能力。
相应的,因为韩城秦军的乌龟壳策略,他们兵力完全,防线有序,没有给到第一师任何可趁之机,起义军想战胜他们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