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53章 汤之琼(1 / 2)

到了最后,直接变成了大小将校,都能抓人拷饷了……

……

继续说刘宗敏!

刘宗敏被陈演教坏了,于是捉走了太监大佬王之心,想要逼迫三十万白银出来。

在太监群体中,王之心辈分很高。

甚至就连王承恩,这个跟随崇祯从信王府出来的老人,也要称呼他一声老祖宗。

先前的时候,崇祯劝捐,在满朝文武总共只拿出了几百两银子的前提下,王之心反倒是自己捐献一万两,又带着内宦们捐了二十万两。

却不想,太监们捐出了银两,却……

唉!

这二十多万银子,崇祯前脚交给国库,让发给守城的士兵。

后脚就被文臣们换成了冥币,每个守城的士卒,只给了一百冥币(黄钱)。

剩下的银子,全被揣进了文臣的腰包里!

在大明将亡的这段日子里,不是没有忠臣义士!

朝臣就不必说了……

就在城破的前一天,有一位六十来岁的老百姓,带着毕生的积蓄走进了户部大堂。

布满老年斑的手,颤巍巍的递上了400两银子,道:

“这是我省吃俭用一辈子,积攒下的家业。

我儿子们都上城头战死了,儿子们都没成家,连个孙子也没有。

我留着银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不若全部捐出来,也好为陛下襄助一二。”

这件事传入了崇祯耳中,崇祯抱头痛哭。

他哽咽着吩咐内侍,赐给这老人锦衣卫千户的官身……

这位老人,在历史并没有留下名字,仅仅留下了这么一个故事……

散发着幽香的白莲,往往出自被腥臭的淤泥掩盖住的地底!

漫长的时空里,在史书上不会留下名字的他们,才该是被铭记的、撑起了华夏的——脊梁。

在历史上,崇祯尸首被找到后,李自成下令用两扇门板抬出去,就那么跛足散发的放在东华门外。

此时,正是京师上万官吏,忙着在李自成面前献殷勤的时候,每天都要从崇祯尸体边走过好几趟。

面对五天前的君主,那凄惨的死尸……

却仅仅只有襄城伯的后人——李国祯,以头抢地,哭的死去活来。

(李国祯最后在逼饷时,被打断了脚踝,上吊自尽而死。)

足足上万名官吏,面对崇祯凄惨的尸首,哭出声来的仅仅只有三十来人。

拱手礼节性的拜了几拜的,才六十多人。

余下的皆是斜着眼神,睥睨一眼,大摇大摆的走过了,甚至还有人嘻嘻哈哈指指点点……

甚至,还有人连马都不下!(骑马者,江苏翰林周钟是也。)

三天后,在李国祯的劝说下,和太子弟兄三人的要求下,李自成用一副薄柳木棺材,收敛了崇祯。

堂堂一个皇帝,最后枕在脑袋下的不是玉枕、金枕,而仅仅是一个土疙瘩……

李国祯以死相逼,要求李自成善待崇祯遗体。

李自成无奈,只得让人给崇祯穿上了鞋子,草草梳拢了头发,然后用红漆,给柳木棺材薄薄的漆了一遍……

有一个给皇宫送菜的百姓,名叫汤之琼。

他目睹了崇祯装殓的经过,顿时泪流满面,待送出京师的崇祯棺椁,经过他身边时——

“陛下啊,国破家亡何至于此?

草民愿随陛下与地下!”

汤之琼悲嚎一声,一头撞向了石阶,自尽而死……

他叫汤之琼。

菜佣出身。

还有一乞丐,趁乱跑到城楼自缢身亡。

人们不知他叫什么,但见他的衣袋中有封绝命书,上写:‘身为丐儿,也是明民,明朝既亡,我生何为’。

江南有一樵夫,听说明亡,亦投水殉难。

……

李自成未给埋葬崇祯之事拨款一分一毫。

京师百姓自发的扛着崇祯的棺椁,前往昌平。

崇祯登基十七年,并没有像别的皇帝一样,一登基,就开始给自己修坟墓。

崇祯没有陵园。

昌平是崇祯后妃田贵妃的坟墓,因为国家缺钱,此时还没有完工……

百姓们抬着崇祯和皇后的棺椁,要葬入田贵妃的墓中。

然而……

李自成没有拨给了一分一毫!

昔日的朝臣们,也没有捐献了一分一毫!

偌大的江南,遍地富得流油,也不曾施舍了一分一毫!

最后是昌平小吏赵一桂,和一些士子、村民们组织的募捐。

他们凑了“三百四十千钱”(约合四百两白银左右),最后“督工四昼夜”。

至1644年的农历四月四日,才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草草葬入了崇祯的爱妃——田贵妃墓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