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不可能发生。
陈景恪早就想到了这一点,说道:“所以这就是怎么发的问题了。”
李世民问道:“说说你的想法。”
陈景恪说道:“让军队和忠于大唐的人来发,高句丽总共才不过四郡之地,咱们一个郡一个郡的来,用不了一个月就能发完。”
李世民皱眉道:“两个月后辽东就进入冬季了,我们必须要在此之前撤走。”
陈景恪说道:“那我们更应该在两个月内做成此事,彻底稳住高句丽的民心。”
接着他解释道:“高句丽的遗老遗少们,必然会趁着这段时间串联起事。”
“若我们不能提前稳住民心,那明年天气转热之后,高句丽必然会叛乱四起。”
“所以,必须要在大军撤退之前,为后续打好基础。”
李世民若有所思的道:“此言有理。”
陈景恪心道这何止是有理啊,而是前世发生过的事情。
唐高宗时期大唐终于灭了高句丽,但高句丽人反复叛乱。
再加上新罗从中作梗,耗尽了大唐的心力,最终为新罗做了嫁衣。
嗯,薛仁贵就是率军平叛兵败,才获罪流放。
这一世绝对不能再让这种情况发生,必须要尽快稳住民心,或者说要及时把高句丽的百姓和权贵进行切割。
失去了百姓支持的野心家们,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陈景恪继续说道:“仅仅是给好处还不够,必须要在思想上进行同化。”
李世民惊讶的道:“思想上同化?”
陈景恪颔首道:“是的,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教化改造,如此才能一劳永逸。”
李世民饶有兴趣的道:“如何个改造法?”
陈景恪说道:“高句丽以及辽东诸国,其实都是箕子的后人,说起来也是华夏一脉。”
“只是这些国家的权贵出于私心,有意向百姓隐瞒了这一点,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出身。”
“大唐作为华夏正统,自然有权力和义务寻回这些遗失在外的子民。”
“我们可以将箕子和辽东简史写下来,让所有百姓知道此事。”
“刚才不是说要免除徭役赋税,分发粮食吗?”
“有个前提条件,必须把箕子和辽东简史学会了才可以免税,才能领取粮食。”
李世民质疑道:“以利益相诱,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可此法真的有用吗?”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那要看箕子故事和辽东简史怎么写了,如果和史书一般写的生涩难懂,那确实不会有效果。”
“如果写成精彩绝伦,传唱度非常高的话本故事,那效果会非常的好。”
他再次提笔画了一个圆,然后用一道横线把圆切割成两半,道:“这个圆就是人生,由两部分组成。”
“一为生理需求,就是吃饱穿暖、呼吸空气等等。”
“一为心理需求,当吃饱穿暖、生存有了保障,就需要精神上的享受。”
“何谓精神享受?音乐、书籍、绘画、宗教等等都是精神享受。”
李世民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确实很有道理。不过他并没有出声打断,而是任由陈景恪继续往下说。
“当前百姓们的肚子空空荡荡,精神上也同样处于饥渴状态。”
“任何一个具有传唱性的故事,都会被他们拿来反复传播。”
“只要我们把箕子故事和辽东简史写的精彩一些,百姓们就会它当成精神粮食吃下去。”
“他们不光自己吃,还会和别人分享。当传唱这个故事的人多了,潜移默化之下假的也能变成真的。”
“更何况此事本来就是真的,我们只是略微加工了一下,让真实故事变得更加精彩罢了。”
“如此多管齐下,当能尽收高句丽民心。只要民心向唐,那些权贵和官僚掀不起什么风浪。”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你还忽略了一点,高句丽的读书人。”
陈景恪有些不解的看着他,这和读书人有什么关系?
李世民说道:“读书人比较看重气节,对于亡国,他们心中的屈辱感才是最强烈的,这种屈辱感会趋势他们做一些铤而走险的事情。”
陈景恪想了想也不禁点头,虽然历史上不缺那种饱读诗书的伪君子,可也同样有许多敢为了心中道义赴死之人。
而读书人又恰恰是当地比较有名望的人,能影响许多基层百姓,如果他们生事确实会很麻烦。
所以不管承不承认,想要彻底把高句丽消化,都必须熬稳住他们。
李世民继续说道:“箕子后人这个说辞,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台阶。他们不再是亡国之人,而是重归华夏。”
“有了这个台阶,很多读书人就能心安理得的转投大唐。”
陈景恪也是愣了一下,他还真没想到这一点,不禁佩服的道:“陛下英明,某受教了。”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