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装备这就有考究了。周文结合两世的经验,再加上原来就是个国际雇佣兵,见过和听过的都很多。
首先是山炮,鉴于将来的主要作战环境基本都是山地,太重、口径太大的都不合适。最好是方便拆卸,单个部件靠人力就能背负,射程五公里以上,既能曲射也能直射的火炮。
当世国内仿制的山炮首先就被周文排除,没法,先不说精度和射程,当是那重量就让人望而生畏。即使是日本四年后才研制出来的九四式山炮,单个最轻的部件也达到了近六十公斤,靠人力基本不可能长距离运动。
在这个时期,只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山炮符合周文的要求。那就是法国施耐德1928年式75毫米s.e.l.“轻山炮”,也叫步兵炮。
s.e.l.步兵炮最显着的优势是射程。s.e.l.的炮管由于要考虑重量等因素。长度是短到不能再短的710毫米(9.4倍),使用一般装药(弱装药)时,炮口初速是175m/s,最大射程2560米,与一般的步榴炮大致相同。然而,s.e.l.改用强装药,却能达到300m/s的初速,射程长达6000米!
一门炮管只有9.4倍的75毫米轻炮,居然能打到6000米,施耐德的强装药射击堪称当时最厉害的技术了。而且两种装药,也能确保s.e.l.在各种距离射击时的精度。后来的实战证明,s.e.l.的精度是不亚于平射炮的。
然而,s.e.l.的设计奇迹才刚开始,一门几乎命中注定只能打小威力炮弹的曲射步兵榴-弹炮,居然被施耐德设计成可以射击战车的反坦克炮!
战防炮讲究高初速,弹道非常低伸,才能发挥击穿装甲的侵彻力。所以战防炮的炮身要长,弹道要低伸,设计要求恰好与步兵榴-弹炮相反。再高明的设计师,也不可能用9.4倍的短身管发射高初速穿甲-弹。于是设计师发散思维。既然不能用9.4倍的短身管打坦克,那就换一个炮管。
施耐德采用了当时非常流行的“双炮管”理念。同样的炮架与炮闩,准备两种口径功能不同的身管,在战斗时,两种能够迅速拆换的身管,就等于使火炮具备两种南辕北辙的功能。于是施耐德设计师为s.e.l.加上一个修长的24.7倍47毫米炮管,成为一门兼职的反-坦克炮。
单就表面的炮口初速来说,换上47毫米炮管的s.e.l.只是一门勉强合格的反坦克炮。当时各国的反坦克炮,炮口初速都高达每秒700米左右,才能让炮弹累积出能够洞穿装甲的动能。然而,s.e.l.的初速只有600m/s,用来打穿-甲弹,恐怕没有办法有效击穿战车钢甲。
s.e.l.初速不佳的原因是很容易推测的。双炮管的炮管使用同样的炮闩,步榴炮的炮闩要控制重量,强度与紧塞度必然比不上专门的反坦克炮。而且可以分解的炮架是以圆柱形螺栓固定的,挺不住太大的后座力。所以47毫米炮管的发-射药不能太强,而初速也就不如一般的反坦克炮了。为了降低后座力,s.e.l.的45毫米炮管甚至用上了施耐德的至尊杰作炮口制退器。当年的炮口制退器,还是最新科技呢。
然而,施耐德的设计师并没有屈服于炮闩的先天局限。600m/s的初速不能发挥穿-甲弹的威力,那就扔下穿-甲弹,让45毫米炮管打崭新的破甲弹!
于是s.e.l.的反坦克炮弹,是能够“破碎-钢甲”的“半爆裂式穿-甲弹”,也就是今日所称的锥形装药破甲弹,这又是一门走在全球尖端的超新科技。有了超新破甲弹,当年的任何战车,都无法抵御s.e.l.的威力。
破甲弹使s.e.l.完全突破了步榴炮的极限。步榴炮都是大仰角的曲射炮,各国虽然都很想让步榴炮具备平射功能,但是各种尝试的效果都不理想。就拿日本著名的九二式步兵炮来说,九二式的功能在理论上也是平射曲射兼备的。日本人用四个变装药包递加的方法增加初速,压低弹道,但即是使四个发-射药包全用上的全装药,九二式的初速也只能达到197m/s,打个砖瓦房也许还行,但遇到战车就一筹莫展了。
然而,这些顶尖科技,只能算是s.e.l.的噱头。s.e.l.的人力机动理念,才是这门奇炮至尊卓越的特色。
步兵炮要伴随步兵在任何地形战斗,一定要非常轻便。这个时期德国最轻山炮的放列全重只有440公斤,比利时的放列全重243公斤(换用反坦克型47毫米炮管略加到275公斤),后期的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的重量更是轻得不可思议,只有204公斤,简直不像是一门炮。
其次,要与步兵紧密合为一体,步兵炮必需甩掉骡马。只有能够直接以人力运输的火炮,才能在战场上紧紧追随步兵脚步,翻越崎岖山丘,潜入弹坑战壕。所以步兵炮大多可以加上人力挽具让士兵拖炮。然而,拖炮还是有限制。例如手脚并用攀岩附葛的山壁,怎么拖炮呢?
于是,施耐德推出了人力机动的终极概念:能让人背负的超级轻便炮。
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