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农业巨头从1983开始> 第324章 合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4章 合作(1 / 3)

李未看的是《中国消费者报》,今天他们《刁民?聪明的消费者?》为标题刊登了一篇新闻稿,具体内容是一名叫王海的年轻人在BJ福隆大厦以85元一副的价格买了两副耳机,也不知道是不是许老师家开的,然后想让商场按照今年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倍赔偿。

他先找到消协,得知要到技术监督局做商品鉴定;技术监督局又说,他们要把耳机送到正品的公司鉴定真伪,至少3个月左右才能拿到结果;王海等不及,索性自己拿着耳机去做了鉴定,结果很快出来,这两副耳机是假冒产品,但公司拒绝开具书面鉴定证明。

王海算了算,买耳机花了170元,而前前后后搞鉴定,一共花去200多元,即便得到1倍的赔偿,自己依然亏了;好在他并不差钱,当即决定要干就干票大的,索性又去买了10副假耳机,干脆把打假动静搞大一点。

这次他找到了工商局,执法人员问他知不知道这些是假货,王海说知道,工商局执法人员顿时生气了,说知道假的还买,你这不是刁民吗?随后这件事被《中国消费者报》知道了,赶紧找来王海采访,于是便有了这个标题。

这件事闹到最后并不成功,隆福大厦坚持只退货不赔款,并且仅仅退赔前2副耳机,因为他们认为,后10副属于王海“知假买假”,除此以外,他们愿意多支付200元的补偿金,最后王海没赚到钱还亏本了。

但是李未知道,王海并未就此停下打假的脚步,日后还成立了专门的打假公司,一直在全国各地进行打假活动,就算是到了互联网时代,他依旧是舆论的焦点,不时闹出大新闻来,许多网红都被他收拾过,比如辛巴,比如小杨哥等等。

李未叫来自己的助理,指着报纸给他说道,“联系下这个人,看看他还在BJ不,就说我约他吃个饭。”李未这两天刚好要去BJ和经叔平、刘永好、冯仑等人开会,讨论民生银行的时期,于是便打算顺便见见王海。

王海并不难找,《中国消费者报》采访过他,而惠农又在这份报纸上打过广告,以合作单位的身份联系一番,很快就拿到了王海的联系方式,王海现在有些沮丧,正准备回老家去,一听说全国首富要约他见面,马上便改了行程。

李未到了京城后,没有直接喊王海过来见面,而是先去见了一位在报纸上支持过王海的专家——参与起草了《中国消费者权益法》的何山,李未之前在提议颁布《食品安全法》的时候和这位打过交道。

何山的经历也堪称传奇,他在建国前一年出生于河北遵化,二十岁的时候参军,第二年就当上了排长,然后开始学习法医、刑侦,其后在部队任政治处保卫干事,四年后又转业到BJ第二汽车制造厂工作,最初在劳动科,后调宣传科任副科长,负责文桉工作,要是没啥意外的话,他大概会平平澹澹地在这家厂干一辈子,然后默默无闻地退休。

1977年转机来了,他和李未一样参加高考,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BJ大学法律系专业,成为了全国仅有的3所高校招收的193名法科生之一,他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毕业后何山拒绝了留校教法制史的建议,他选择了到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工作,先从《继承法》开始,然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消费者权益法》......一部部法律在他的参与下起草颁布,何山也成了国内民法领域的权威。

何山对这个跟他同一年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很有好感,尤其是他还提案了《食品安全法》,所以欣然接受李未邀请去他家里做客,然后自然而然地聊起了当年考大学的事情,“记得当年我去学校报道的时候已经三十岁了,你那时候才十六七吧?你们可算是赶上好时候了。”

“我读的是中原农学院,跟北大可是差远了!”李未客气地说道,然后回忆起当年在学校读书时候,高校届流行的种种趣事,四合院里不时响起愉悦的笑声。

到了约定好的时间,王海坐上惠农的汽车来到李未的四合院里,院子中间摆了张桌子,李未陪着一位四十来岁的男子正坐在桌边喝茶,见王海来了便帮他们介绍,“您二位应该早就知道彼此的名字,何老师,这就是王海,王海,这就是在报纸上支持过你的何老师,何老师现在在人大法工委民法室工作,《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是他参与起草的!”

“李董您好,何老师您好!非常感谢何老师仗义执言!”王海今年才二十二岁,以前一直待在青岛,陡然遇到两位大人物,难免有些惶恐。

“不用拘束,今天就是随便聊聊,我跟何老师对你之前做的事情可是很赞赏的!”李未笑着邀请他坐下。

“对,我们颁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么?在假货肆虐时期,消费者就应该向贩假者开战,获得索赔也是消费者应有的权益之一,你的做法合法合理!工商局凭啥说你是刁民?”何山也乐于看到自己制定的法律发挥作用。

人既然已经到齐,那就可以上菜了,王海边吃边在李未的询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