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鞅为阻敌军,纵火焚城?”智跞听到智宵讲的话,脸上没有半点惊讶。
一直以来,赵鞅就是一个够狠的人,对自己狠,对敌人更狠。
赵氏的兵力不足以挡住叛军,堆叠易燃物再放火确实能够阻止叛军继续前进的步伐,只是一个不慎就是纵火自焚的下场。
其他人干不出这种事情,偏偏赵鞅做起来就显得很正常。
赵鞅用纵火之计,果然成功阻挡了叛军,并且是长达七天之久,为救援大军的抵达争取了时间,成功逃过被叛军杀入核心区域,遭到俘虏或是被杀的下场。
在刚才,智宵和赵伯鲁去请见赵鞅,只是见到了赵获以及赵氏的其他人。
赵获一点没有将智氏等人当作救命恩人的模样,明确告知赵鞅现在不想见任何人。
这是赵氏在表达态度,等于说:我知道你们是什么盘算,别奢望赵氏会感激你们的救援。
智氏、魏氏……或许要加上韩氏等家族,他们的确希望看到赵氏与范氏、中行氏、邯郸氏打得两败俱伤,算是一种居心不良。
问题是,智氏等家族确确实实发兵来救,打从事实上也真的救了赵氏。
如果援军不来,城内大火熄灭之后,范氏、中行氏等叛军还是会继续发起进攻,到时候赵氏很难再顶住,肯定会落得被杀或被俘的结果。
在这种事实之上,讲的是一种论迹不论心,赵鞅却是连一丝虚与委蛇都不愿意假装,并非不懂人情世故,完全是性格使然而已。
智宵有些话到了嘴边又忍住不说。
其实,智宵想劝智跞要不干脆弄死赵氏得了,只是很清楚范氏和中行氏仍旧健在,并且魏氏和韩氏也不会允许。
讲得通透一些,晋国这些卿位家族从来都是联合针对最强的那一个家族,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愿意看到一家独大的局面,以至于今时今刻是盟友,也许下一刻就变成了对手。
在这一次内战中,不止晋国内部实力发生变化,天下局势也起了很大的变动。
范氏和中行氏明显已经元气大伤,接下来哪怕没有被灭亡,两个家族的一些封地、人口和资源必然要被侵占。
赵氏则是到了伤筋动骨的地步,从曾经的实力排行第四,沦落到倒数第一。他们会迫切希望弄死范氏、中行氏寻求获得一些分润,好能够回血。
智氏、魏氏与韩氏是赚得盆满钵溢的三个家族,其中因为智跞是元戎的关系,尤其智宵表现得那么亮眼,智氏必然还要再多额外获得一些好处。
列国之中的齐国,他们的五万大军几乎覆灭,剩下的六千左右,真的不知道有多少能回国,未来晋国势必会找齐国算账。
宋国、卫国、鲁国,他们先后投降了两次,各自失去了万余左右的兵力,并且还签下了新的进贡协议。
郑国的损失比宋国、卫国和鲁国略大一些,丧师应该有两万左右,随着晋国内战的结果出现,未来要么识相赔礼道歉,不然一定会遭到晋军的报复。
其余那些没有遭受损失的国家,吴国君臣一定乐得不行了。
智宵知道智跞的盘算。
在原本的计划中,智跞只是图谋抢夺范氏和中行氏的一些封地,以中行氏的封地为主要目标,再将其余的战利品更多的分给魏氏。
这个计划就是智氏与魏氏结盟,再将韩氏拉拢过来,三家一起掌控晋国。
智宵却知道魏氏和韩氏忌惮坐在元戎宝座又实力迅速得到猛增的智氏,不用多久就会选择支持赵鞅跟智跞进行抗衡。
类似的状况在晋国已经上演了一两百年,剧本几乎没有出现变化,只是一代代的人变了而已。
智宵明白那些,没有道理智跞会那么天真,不明白那些吧?
所以,或许是智跞一定有自己的信心?
作为晚辈的智宵对智跞的某些决策觉得不靠谱,讲自己的意见都要小心措词,一再主张之下智跞还是非常坚持,再劝未免就会显得不识抬举了。
说到底,智跞才是那个拿主意的人,愿意听从意见倒好,明明已经拿定主意,还有人不断劝说,对错什么的会变成次要,不管作为上位者还是长辈,其实都是要面子的。
因此智宵只能闭嘴,想办法来在某件坏事发生时,能够避免出现更坏的趋势,乃至于做好挽救危局的准备。
在某一天,赵鞅主动来找智跞,当时智宵恰好在场。
以前的赵鞅看上去英武非凡,历经这一次危急之后,人变得无比消瘦,没有多少肉的脸看上去像极了骷髅架子。
赵鞅进入帐篷后,没有对智跞行礼问候,反倒是看着智宵先大声说道:“吾深为晋国出一丈夫而喜。”
这样显得很不礼貌。
只不过又是赵鞅的一种态度展现,摆明了就是缺乏对智跞的尊重。
智宵是小辈,有些话很适合他来讲,也就说道:“中军佐亦是国家重臣,当知礼仪之重。”
赵鞅深深地看了智宵一眼,看似随意地对智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