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如今这个时间,李二已经相当无所谓了。
最初的时候,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这基本都是各路报行刊社整的好活,不过时间一长,这一切,在李二看来也就那么回事。
当然,在一开始的时候朝廷还是相当头疼的,但却没有办法。
因为大唐要搞工业,就不能没有足够强度的士子,不能没有掌握知识的青年投入进去。
而要培养青年,这肯定需要广建学院,大唐的州郡学院建造的的确不少。可这么一来,州郡学院大量建立之后,那当然就还得用到大量的书籍,大量的纸张。
这下一来,相关产业自然就被培育起来,而这么大规模的市场,但凡有点波动,那就可想而知,动辄就能造成相当规模的失业。而这些失业的印刷、造纸行业的人员会做什么?
但凡稍微有点本钱的小财东一出手,这种情况简直就是一拍即合,届时一眨眼的功夫就遍地是各种乡报野刊,小道消息满天飞也是自然之理了。
再加上大唐近年来的重商之政,神州的民间风气也变得,在变得活络、进取,功业心变得越来越旺盛,帝国的活力因之变得越来越强的同时,浮躁之气也逐渐出现,
但凡是商人活动的地方,各种小道消息自然更是,这点风气变化与报行刊社的四处流行一结合,那画面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一度导致李二头疼不已,因为这些小报小刊的活动,神州的民间风气变得更加多变复杂,许多事情悄然之间就变得越来越难办了。
不过。
虽然治理难度逐渐上升,不过过了一阵子之后李二也就渐渐想到了办法,管他三七二十一,既然百姓有要求提,那朝廷就尽量满足好了。
反正目前的大唐朝廷是个海晏河清的状况,一直保持着相当水平的勤政,解决能力还是相当过硬的。
百姓只要是的确存在的头疼脑热,基本都能一一解决过去。
到了目前阶段,这个思路朝廷已经运行的很熟练了,尽管还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但看上去,这个方向,似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最起码目前为止,大唐国中的政局等等还没出过什么问题。
李二对此也就不再关注了,毕竟这些报行刊社的引起不良风气的能力既然有限,朝廷应付的也还不错,那么,剩下的,无非就是这些乡报野刊载发的各种稗官野史本身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关注的?
李二反正是,很快就不再将这些东西放在心上。
现在大唐已经有了破局之法,已经可以展开行动——甚至已经展开了行动,假以时日就能将罗马人打个落花流水。
到了那种时候,民间这些叽叽聒聒的鸟雀再扰人,反正也扰不了什么事。
而随着李二以李盛之策,开始部署各种行动,府库的支出压力日渐减轻,民间心态也随之变得越发乐观。
伴随着这种乐观,商工两业也变得越发繁荣,似乎是就在这为期数月的对峙僵持之后,神州就解决了所有矛盾所有问题,再度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
也是在这种繁荣之中,民间却还是又出现了别的变数。
当然了,要说是变数,实际上也有些不确切。
确切的说,只是有些迹象,尽管没有连成片,闹出规模,但不知为何,近日以来神州的治安情况竟然是莫名其妙的,就变得越来越差。
这样的境况当然也不足以引起李二的注意,毕竟李二当时雄主,手段何其厉害?区区小事,根本不够资格让他多余惦记的。
但是,这天下事,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虽然李二不关心这种小事,而且客观上来说也的确不需要他以九五之尊来关心这些事,但话说回来,既然天下是自古就存在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种事情,李二身边的臣子。
那当然就不可能也跟着皇帝一起“各玩各的”了,那是肯定需要替皇帝操心的——不如说臣子这种生物,这份工作就是这样产生的。
一个牛逼的大哥的存在对于任何一个集体来说都总是必要的,但无论多厉害的大哥,也不可能一个人操心所有的事情,林林总总的事情什么都需要有人过问,这就是“治理”。
比如李二身边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家伙。
皇帝身边的臣子,有文臣,有武将,但客观来讲,对于一个大型的帝国的君王来说,最重要最必须笼络的人才是各种城府强大,武德丰沛的“士”。
“士”这种生物起源于春秋战国,虽然听起来和士大夫似乎很相似,但实际上是不同的。
儒家的士大夫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阶层,而君王真正需要的那种“士”则往往都是极为厉害的战略家纵横家,这些家伙洞察人心,是君王身边的真正的护卫——而不仅仅是挎着刀穿着甲的那些侍卫。
这些厉害家伙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人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房杜这两个货。
神州这个情况,还正好就是在房杜二人的业务范围之内。
这个业务说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