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洛阳城里忽然就流传开来了一首童谣。
“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其传播速度之快,扩散范围之广,就像是在一夜之间,就风一般吹到了角角落落,达到了人尽皆知的程度。
汉代的人们,对于类似的童谣,基本上都是没有免疫能力的,他们深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之心,对这种传言敬若鬼神。
这玩意儿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呢?
答案是可以写进正史里。
比如《后汉书·五行志》里,就珍而重之的记载了下来。
像“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等。
前者预言了刘辩、刘协的命运,后者则预言了刘表将死,荆州大乱的局势。
中间那个对应的则是董卓,“董”拆开就是“千里草”,“卓”字拆开就是“十日卜”,单看结果的话,倒也颇为契合董卓后来的命数。
但事实上,真相可就远非如此了。
因为总有那么一股子势力,在无形中推进很多事情的发展和变化……
而这种风气,其实还是源自于光武帝刘秀,真怪不得别人。
《后汉书·五行志》开篇记载的第一首童谣,就是“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
说的,就是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以及光武帝刘秀开国的事情,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也耐不住口耳相传下的蛊惑人心啊。
所以,也就是从那会儿开始,童谣就被当成了一种比较有效的舆论工具。
其实只要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汉代,以九成以上都是文盲的情况下,能玩出这种拆字游戏的,也不会有别人,非那些士大夫莫属。
所以,所谓的预言,无非还是借鉴了“皇权天授”的神秘,来掩饰一些人的图谋,将其伪装成顺应天命罢了。
说白了,和“立牌坊,当……靶子”没什么区别。
刘协一眼就看穿了李儒的算计。
因为李儒就是要用这首童谣,先在洛阳城里煽动出舆论风潮,然后好让董卓以此为借口,再提出迁都的事情。
他甚至可以想的到,接下来,估计还会传出更多煽风点火的说法,来完善迁都之事的可行性……
比如,洛阳虽然四面环山,但关隘之外,全是空旷平原地带,根本无险可守,战略意义有近似于无。
而关中地处秦岭、北山山系之间,外有黄河环绕,周围四塞险固,进可攻退可守,正是得天独厚。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关中物产丰富,沃野千里,经济富庶,反正就是比洛阳要强得多。
巴拉巴拉……
这些话足够引人深思,并且生出悠然神往之心。
毕竟,关东诸侯和董卓之间的大战,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那么深陷其间,又怎么可能有什么好日子过?
这就是人心和人性了。
也是很多人可以借以当成民意,然后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强力武器。
刘协对此早就见怪不怪了。
所以,他笑的很阳光灿烂,心想机会终究还是来了啊,这不“巧了吗”?
……
第二天下午,准备妥当的刘协,就在黄忠、刘青的陪同下,带着一小队人马再一次回到了洛阳城。
这次,他是要进宫的。
所以,到了皇城的时候,黄忠等人就只能在外面等候了。
刘协自己,则带着刘青直接去了南宫。
先帝在位时,不管是朝会还是日常处理政务,选的都是在南宫的嘉德殿。
但是少帝刘辩继承帝位后,为了更方便何太后的临朝听政,就把朝会改在了北宫的崇德殿,但是平时处理政务,却还是照样放在了南宫嘉德殿。
事实上,南北两宫是有复道相通的,也就是可以随时切断的那种。
所以说,只能怪何太后矫情了……
对于刘协的忽如其来,刘辩惊讶之余,心里也有些莫名的高兴。
拉着他的手就不想放开了,“协弟怎么会忽然回来?是不是在外边过的有些清淡闲闷,或者遭受了什么不顺和委屈?”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放在后世也就是个初三的学生。
但是刘辩却就是那么自然而然的,表现出了父亲一样慈爱宠溺的温暖关怀。
这让刘协怪不好意思的。
只能腼腆一笑,“多谢皇兄挂念,但我在那边其实过的挺好的,无拘无束又无忧无虑,很合我的心意呢。”
刘辩就深深的看了他几眼,方才释然一笑,“那就好,那就好……什么时候不想待在外边了,随时过来和为兄说,一定把你给接回来。”
他现在很少流露出这样的真情实意,就算在母后和皇后面前,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