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刘协并没有因为董老太后的薨去,而再次进宫。
守陵嘛,可以不受某些宗祠礼教的成规约束。
但还是按礼制换上了素服,三天之内以奉慰礼。
只是让人往宫里送了一封信,三言两语就态度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顺便提了一嘴董重的事情。
何太后看后果然大喜不已,并投桃报李的再次给刘协拨付了一大笔钱粮。
刘协欣然接纳。
董老太后之死,也随之化为过往云烟,再无人提及……
三日葬期一过,董重就在朝会上主动提出了驻防孟津关的请求,理由也很合适,那就是加强洛阳北大门对白波军和南匈奴的防御力量。
何太后当场允准。
以袁隗为首的朝堂众臣,倒也没有提出太大的异议。
在他们看来,董重此人志大才疏,不堪重用,放在洛阳城里,除了被董卓慢慢吞并之外,真的没有任何意义。
与其如此,反倒不如把他放出去自生自灭,最起码比成为董卓壮大的肥料要强得多。
董卓对此虽然觉得有些意外,但也没怎么太放在心上。
反正老太后已经没了,董重也没有了太多被利用的价值,至于对方手上的那点儿人马,他还真看不到眼里。
再说了,前几天刘协给他的压力,确实也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并不想节外生枝搞出太大的动静。
于是,几方势力也就颇为默契的对此请求达成了一致。
然后当天下午,董重就领兵出了洛阳城,直奔孟津关去了。
洛阳城内,则在表面上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平衡态势,至于这种平静之下,究竟潜藏着多少的暗潮汹涌,又会酝酿出多大的再次爆发,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但很多人其实都明白,再次爆发是必然会发生的,没人可以阻挡。
区别就在于早一天或晚一天,又究竟会波及到多大的范围,造成多大的震荡。
仅此而已。
……
伏波岭这边,则完全不受外界的影响。
蔡邕也带着蔡琰一起,终于看到了刘协之前提起的那种玻璃,甚至是生产的整个过程。
不得不说,大开眼界都无法形容两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或许用见证奇迹、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啥的,更为契合他们的当时的心境。
不提什么坩埚炉、鼓风机、流水线。
只是看到用“普通”的沙子,就能烧制熔化出液态状,然后用空心管反复蘸取,吹制成形状不一的空心体,再用剪刀裁成一块块的,送入下一道工序,最终变为近乎透明玻璃的过程,就足以让这对土鳖父女目瞪口呆了。
当然了,因为当前条件有限,无论是原材料、炉窑设备,还是加工设备、采用的工具,所生产出来的玻璃品质,都相当普通。
这种条件下,想要制作出大块的平板玻璃是不可能的,但是小尺寸的,还是不成问题的。
最起码,应用在门窗上绝对不在话下。
只不过在品质上有些不尽如人意罢了。
毕竟,烧制的温度达不到,想要充分融化烧掉杂质,肯定有些困难,能保证有一定的成功率,还不会炸炉,都已经算是一件幸事儿了。
至于什么纯净度、透明度啥的,完全不需要考虑,最起码比琉璃要好。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还是刘协拿让人制造出了纯度不高的碱,这也算是一种跨越式的进步了。
欧洲早期出现的玻璃,为什么没有得以普及开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纯碱的应用。
没有这玩意儿,就无法让玻璃在液态状况下除去本身含有的那些杂质。
当然了,也就仅限于此了,别说生产什么浮法大片玻璃了,需要添加的很多金属氧化物,刘协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可以制造出来。
所以,目前能制造出来的玻璃,在透明度和耐用性上,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当作门窗玻璃没什么问题,想要量产出一些精美的工艺制品啥的,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cascoo.net
刘协也没打算把步子迈的太大,先供应一下伏波岭这边建筑上所需的门窗所需,然后生产点儿镜子什么的,在奢饰品领域里试一下水,还是完全可以的。
刘协也需要赚钱,也更懂得什么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财富对于自己的意义,又有多么重要。
赚钱嘛,不寒碜……
刘协带着蔡邕父女二人,从北边的各个烧窑,一直转到了东边的那些工坊、作坊,只要是已经投入使用了的,都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
半天的时间,就让蔡邕和蔡琰像是经历了一场梦幻之旅。
砖窑、高炉炼铁、瓷窑、烧窑、玻璃、造纸、各种手工作坊什么的,简直让他们重开了一个人类视角,像是看到了颠覆性认知的东西。
离开的时候,蔡琰的手上已经多了两件东西,一个是黄铜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