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天禧盛世> 第169章 风千里问西陲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9章 风千里问西陲月(1 / 3)

刘纬一再针对向敏中,基于三点原因,流岭外实属痴心妄想,从此闲置才是终极目标。

其一,莫须有。

向敏中之孙贵为太后时,执意立徽宗赵佶为帝,艺术家治国,可想而知……

其二,反战思维,牢不可破,一味的姑息养奸。

华夏一统,始自秦汉。

历朝历代无不以开疆拓土为己任,又与随之而来的反思,长期共存。

汉唐反思并未形成统一思想,既不为人所重视,也非主流。

但到了北宋前期,赵光义下统万城而不占,改为废毁之后,反战思潮渐为主流,可这种反战思潮仅仅基于眼前实际利益,而非理想主义,并大量套用汉唐反战思维:

“以为不毛之地,无用之民,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绝其王侯勿复通。”

“若其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硗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赋,获其土不可以耕织。苟求冠带远夷之称,不务固本安人之术,此秦皇、汉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皇之事业也。”

也就是说,赵光义两次北伐失败之后,赵宋君臣视秦皇汉武为“雄主”,而非“明君”。

何为明君?

与民休养生息。

并形成一套更加直白的固步自封理论:“不知用兵之时,所费钱粮若干,得地之后,所入租赋若干。凡一岁屯戍兵马,所费粮草之直若干,若所得不偿所费远甚,即是竭中原生民之膏血,以事荒远无用之地。”

向敏中就是这种反战思维的头面人物,自景德元年五月起就对李德明的一连串鬼话深信不疑,从而坐失剿灭党项诸部良机,发现事不可为时,又不肯坦承己失,立场一退再退。谈了三年,李德明一直喊着臣服纳款,却一点诚意也看不见……

但不妨碍赵宋君臣心安理得的弃灵武、弃定难五州,还将主动投靠的生蛮拒之门外。

于是,党项得以壮大。

于是,赵宋君臣很快自食其果。

他们忽然发现,当“灵武”、“定难五州”这些“无用之地”丧尽,延州立刻三面楚歌,渐渐步“无用之地”后尘。

所以,后来的千古名臣范仲淹以更加委婉之词劝李元昊熄了称帝之心:“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甲胄尘委,养生送死,各终天年。使蕃汉之民,同尧、舜之俗……”

家国安宁是求来的吗?

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王安石变法。

兜兜转转一大圈,靡费岂止万亿?

可是,太多太多弊端,积重难返,既得利益阶层、一层套一层。

譬如马政,亦为其三。

澶渊之盟十年以后,赵宋战马充足。

但毁于向敏中三疏。

“今国家马数倍多,望广令出卖。”

“国家监牧马数万,比先朝倍多,广费刍粟。若令髃牧司度数出卖,散于民间,缓急取之,犹外厩耳。”

“近岁边陲彻警,兵革顿销。然诸军战马尚未减数,颇烦经费,望加裁损。”

所以,赵宋、西夏因李元昊称帝爆发战争时,赵宋君臣赫然发现:左藏库、内藏库钱累亿万、贯朽而不可校,却无战马可买。

……

景德四年,八月十五日,《皇宋日报》再发中秋特刊。

头条是一首中秋贺词。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接着一则征稿启事,题材不限,头版一字一钱,二三四版逐次递减。

然后是咸平五年向敏中的《罢相归班制》:庙堂之上……苟徇私踰矩,罔上图安……翼赞之功未著,廉洁之操蔑闻。喻利居多,败名无耻……对朕食言,为臣自昧……

一字未添,一字未减。

加了些标点符号供人断句,这也是《皇宋日报》发行以来的一大特点。

第二、三版是淳化五年至今,灵武、定难五州或弃或守奏疏,原版原样,未增未减,严格按照上疏顺序排列。

张齐贤的奏疏最让人叹为观止,一再料党项于先机,可惜……未被采纳:灵州斗绝一隅,当城镇完全、碛路未梗之时,中外已言合弃,自继迁为患已来,危困弥甚。南去镇戎约五百余里,东去环州仅六七日程,如此畏途,不须攻夺,则城中之民何由而出,城中之兵何由而归?欲全军民,理须应接。为今之计,若能增益精兵,以合西边屯驻、对替之兵,从以原、渭、镇戎之师,率山西熟户从东界而入,严约师期,两路交进……

可以说,当灵武孤悬塞外、裴济指血染奏求救时,只有张齐贤禅精竭虑的谋划营救一城军民。

张齐贤的形象也就格外伟岸,与第四版的向敏中成鲜明对比。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行二桃杀三士之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