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战隋> 第七百一十八章 谁是借刀杀人的“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百一十八章 谁是借刀杀人的“刀”?(1 / 2)

叱吉设阿史那咄捺、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和楸利发史蜀胡悉三人经过反复的分析和推演,最终把当前复杂局势归结为几个关键问题。

齐王北上戍边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齐王北上戍边,意味着中土在南北关系上做出了新的调整,那么这种调整对大漠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如果是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南北关系日趋恶化,南北战争日益接近,那么碛东南牙旗如何应对?牙帐又如何应对?

牙帐如何应对,不在三人的考虑范围内,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火速奏报,把近期有关中土幽燕边陲局势的急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南北关系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如实上报,但是,因为获取讯息的手段有限,传递也十分不便,他们暂时还无法准确掌握幽燕边陲的局势变化,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仅靠猜测和推演出来的东西不能上报,以免误导牙帐做出错误决策。

叱吉设阿史那咄捺做为碛东南牙旗的统帅,理所当然优先考虑牙旗和个人利益,所以他拿出的决策是,考虑到现实可见的危机,立即征召诸种部落大军严阵以待,并派出一部分人马火速南下,以剿杀马贼的名义迅速逼近怀荒,以此来威慑中土,向中土长城守军施加重压,确保幽燕危机不会越过长城蔓延到大漠,以致于危及到碛东南之安全。

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当即提出了反对,认为阿史那咄捺紧张过头了,惊慌失措之下出了个昏招。

牙旗征召诸种部落大军,并逼近怀荒对长城形成威胁,明显就是挑衅,是乘火打劫,落井下石,必然会恶化南北关系,偏偏此刻中土的皇帝和权力中枢就在幽州的临朔宫,中土的东征大军也正在陆续撤回幽州,所以牙旗的挑衅和投机之举十分不明智,必然会激怒中土的皇帝,会遭到中土的猛烈报复,虽然双方不会因此撕破脸,不会因此爆发冲突,但中土如果找个借口减少甚至断绝南北回易,则大漠的损失就大了。

阿史那思摩的强烈反对,让阿史那咄捺非常不满,不过阿那思摩不仅是他的堂叔,在大漠亦是威名显赫之辈,在牙帐中亦是权势强横、德高望重,阿史那咄捺无论如何也不敢得罪这位牙帐“大佬”。

阿史那思摩是大漠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当年东。突厥汗国陷入分裂和内乱时刻,阿史那思摩曾被一群突厥王公推举为可汗,坚守碛北牙帐,直到启民可汗得到中土承认并助其重返大漠后,阿史那思摩遂为了大局又毅然交出了权力,尽心尽力辅佐堂兄启民可汗,竭尽全力奔走于南北双方,为南北和平做出了巨大努力,由此可见此人的大智慧和大气魄。始毕可汗执政后,十分忌惮自己的这位堂叔,根本不敢授予其兵权,亦限制其来往于南北,以免其借助中土之力影响到牙帐决策,于是阿史那思摩就有被架空的趋势,但阿史那思摩毕竟是极具威望的亲中土派,现在南北和平也依旧是南北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关键时刻,阿史那思摩依旧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阿史那思摩的建议是,在中土幽燕局势没有明朗化之前,在局势变化对南北关系的影响尚不确定之前,要保持冷静,要静观其变,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盲目冲动,更不要做出“刺激”中土的危险举动以危及到南北正常关系,免得最后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祸。

阿史那思摩的理由是,目前中外大势对大漠有利,牙帐在南北关系上掌握了主动。原因很简单,中土连续两年东征失利,遭受了重挫,中土皇帝和他的支持者在政治军事上都陷入了深重危机,中土皇帝最为信任的大臣杨玄感举兵谋反就是一个鲜明例子,这说明中土“内忧”很严重,而西突厥人横扫西域和吐谷浑人复国所造成的西疆危机,又是严重的“外患”。此刻的中土“内忧外患”一起爆发,腹背受敌,焦头烂额,自顾不暇,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和理由去破坏南北关系,发动南北战争?相反,此刻中土为了赢得时间解决“内忧外患”,不但不敢恶化南北关系,反而会以更大的妥协来维持南北关系的吏期稳定,这是显而易见且毋庸置疑的一件事,只要是正常的执政者都会如此选择,谁都不会愚蠢到四面树敌自寻死路。

阿史那思摩的建议,得到了俟利发史蜀胡悉的支持。

牙帐的俟利发一职,相当于中土的左右光禄大夫,正二品,品秩很高。当然了,品秩高并不代表权力大,唯有参与中枢决策才能真正称之为权重。史蜀胡悉在牙帐中,深得始毕可汗的信任和器重,参与中枢决策,权力很重,但地位有限,因为他出身卑微,贵族等级不高。

史蜀胡悉不是突厥人,而是栗特人。栗特人生活在葱岭以西的乌浒水(阿姆河)流域,以史、米、康、曹、何、安等九姓为国,又称昭武九姓,以行商为生,是丝路上最大的商贾族群。突厥人控制了葱岭东西两麓后,昭武九姓臣服,以营商所得为突厥人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又以自己的智慧为突厥人出谋画策,并以小范围的联姻来巩固和加强九姓在突厥汗国的地位,由此逐渐成为突厥汗国贵族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

阿史那思摩就有栗特人的血统,而这直接影响到了他在突厥王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