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件事,在刘钰看来,其实简单点说就是一个意思:如何避免大顺新增的海量货币,流向土地?
如果以工农业资本的逻辑,资本流向土地、改良土地、提升产量,这是发展生产力。
但是,大顺的土地问题,金融属性,是要多于生产资料属性的。
一方面,大顺现在的亩产冠绝全球,资本流向耕地,除非是种经济作物,否则其实对于产量增加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一定要弄清楚,等到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土地集中的目的,是因为这一场工业革命,需要几亿人甚至十几亿人的劳动力。
而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的大顺,不能、也不需要考虑劳动力问题。
所以,只剩下了“纯粹的生产力”问题。
而既然是纯粹的生产力问题,从汉代的高炉铁耧车、再到唐朝的曲辕犁成型,再到大顺华北地区两年三熟制开始普及,实质上的亩产已经无法有效提升了。
理论上,化肥之前,搞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也可提升亩产。
但,就大顺这河流条件,说句难听的,黄河、淮河、洪泽湖、大运河……这些问题,你啥资本啊,你能搞成这样的工程?
生产力的提升,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人均生产效率提升,原本的土地需要更少的人,而“多余”的人,或者去北美垦荒增加总生产力、或者进工厂增加生产力。
而另一种,就是大顺这种。工厂容不下这么多人、北美垦荒的成本太高,那么生产力的提升也就只能体现在亩产上。
但显然,现在大顺的亩产已经极限。除非是种植经济作物,或者是两淮草荡地、东北平原荒地这种,否则资本买地以工业资本逻辑,改良土地、兴修水利、提升亩产,基本上不现实的。
除非,这资本能牛到,自己干淠史杭工程、自己能干淮河水道工程、自己能干黄河河道改造工程。
而显然,资本能牛到这种程度,必然能也只能是国家的资本。
另一方面。
伴随着海量白银流入大顺,实质上,大顺的白银,在缓慢贬值。
而大顺的改革,又在逐渐减轻“按亩税役”的问题——主要是大顺现在的工商税、垄断专营利润、对外贸易关税等,使得大顺不需要全力压榨农业——这也使得大顺的土地,有明显的升值倾向。
按亩役税,会导致地价降低。
后世三提留、五统筹的时候,一些开荒地,白给人种,都没人要。
大顺的按亩役税倾向——历史上的摊丁入亩,也算其中之一——使得土地的价格被压制了。
但现在,因为运河被废、黄河即将换河道等问题一一解决,按亩役税的倾向显然在降低。
最简单的,大运河废了,维护运河的劳役、或者募役钱,理论上就可以取缔了。而维护运河的劳役、募役钱,基本可以视作按亩征收。
这两种情况加在一起,土地的购买欲望,显然会明显增加。
而本身,土地、尤其是私有制下的土地,是最保值的资产,没有之一。
这不是说,大顺这边封闭落后什么的。
约翰·劳在法国搞完那件事后,整个法国都从狂热中清醒过来,法国也觉得,土地是最保值的资产,没有之一,甚至间接推动了重农学派的发展。
这,是个现实。
甚至,是非常市场的经济思维。
和念经、什么民族性、什么封闭愚昧什么、什么农业文明海洋文明,吊毛的关系都没有。
而这个道理,大顺这边的人会不知道吗?
《红楼梦》里,秦可卿托梦凤姐,让凤姐干啥?
【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
田庄、地亩,那才是最保值的资产。而不是别的玩意。
秦可卿都分得清啥是富贵、财产、金银;啥是资产,啥是保值避险的最佳选择。
大顺曾经喊均田,真的能均吗?
别说大顺,就是满清,万历年间的盐政改革后的可世袭的盐票,难道不认?
换皇帝是换皇帝。
不认地契,那可就不一样了。
换了皇帝,只要统治那一套不怎么变,地契就得认、就得可以买卖。
为什么颜李学派,在解决土地问题的思路上,刘钰说,王昆绳的“惟农有田”论,就是封建王朝的均田思路巅峰了?
因为,惟农有田的前提,是王源认识到,工商业的发展不可遏制了。而且本身他又是支持工商业发展的。
支持工商业发展。
却又无法解决土地私有制下商人买地的兼并问题。
于是,王源才借助“士农工商”和前朝的身份制度,琢磨出加强身份制度、不准商人买地的思路,也即惟农有田论——这里的农,是一种身份,而不是职业。
当然,王源最终也是卡在了“怎么才能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