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棱堡的护城壕。
防护斜坡的终点,有一道胸墙。
防守方的士兵可以站在胸墙处朝着斜坡射击,配合棱堡上的火炮、棱堡高处的火枪手,形成上中下三层的立体交叉火力。
在防守方火炮必然会被摧毁这个前提下,防护坡的这一段40米左右的距离,将是防守杀伤效率最高的地方。
攻击方的火炮在棱堡炮位暴露后,至少需要一天到两天的时间才能反制摧毁。
而这一天到两天的时间,攻击方会不断发动攻击。因为必须要用步兵的肉体,去试探出防守方的火炮配置,为炮兵指示攻击目标。
运用得当,可以让攻击方流很多的血。
不过,如果攻到了防护斜坡,那么棱堡的陷落只是迟早的事。
只要到了防护斜坡,或者用重炮反制守城火炮后轰开城墙、或者挖掘地道埋藏火药,都可以在残酷的肉搏后攻入棱堡。
可现在,他的兵力并不充足。汉尼拔明白,这棱堡可能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能坚持很久。
一旦这些土拨鼠挖到了防护斜坡前,自己就只能派出有限的兵力去和对方反复争夺。放弃防护斜坡和壕沟,棱堡陷落就只是个单纯的时间问题。
而不放弃,那也会耗干自己的血,毕竟自己手中只有一百多士兵,兵力严重不足。
但愿,在这些人攻击到防护坡前,援军可以抵达。
三天后,一道在棱堡前三四百米的壕沟已经成型,不断加入的马车掩护小组、不断熟悉挖土技术的士兵,都让挖掘的速度每天肉眼可见地增加着。
第一道壕沟成型后,汉尼拔发现这些人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人,继续推着马车掩护,就在靠近第一道壕沟的地方,挖掘更大的坑。
堆积出的泥土,慢慢形成了一个小土包。
有人用编织的箩筐装满泥土,在小土包的位置筑墙,预留出了一个明显是为大炮准备的炮位。
望远镜里看不到人的全身,只能看到在深邃的壕沟里,不断有人向前涌,就像是草原上的土拨鼠在地道里前进。
有人扛着木料,扔到了“炮位”内,可以看到里面有人正在往地上铺木料。
汉尼拔皱着眉,数了数炮位的数量,大约是三十个。
也就是说,攻击方至少有三十门重炮。
之所以断定是重炮,也是军校的课程:
攻城重炮,需要在炮位下铺垫木料、木板或者原木,以防止重炮陷入到泥土中,导致炮口仰角不能掌握。像是地板一样铺开的木料,可以减轻重炮对泥土的压强,压力除以面积才是压强。压在轮子和泥土上、与轮子压在拼接地板上,当然不同。
这还是很正确。
虽然现在还看不到重炮的影子,汉尼拔以多年的军校经验,还是凭借那些炮位推断出攻城方的重炮很快就会抵达。
除了那些挖掘重炮炮位的人,剩余的人则开始经典的Z字壕延伸。
法国军校要塞工程学第三课:攻城方靠近棱堡的最佳选择,是从第一道壕沟开始,挖掘Z字形的壕沟,曲折接近。
直接挖一条垂直线,守城的火炮可以直瞄射击。一枚炮弹落入壕沟的话,就会穿糖葫芦。那还不如毫无掩护,在地面上直接冲击。
Z字壕转折角度,要考虑棱堡的形状、星角的分布,计算出最佳的角度,在一个可调范围内,选择最省力的角度。
挖掘Z字壕的人,和之前挖第一道壕沟的人差不多。
也是四人一组,第一个在前面挖本人深就向前挪动,后面的人跟进,将壕沟扩大。
不过几天的时间,棱堡外围就像是一道蜘蛛网。
无数的壕沟从第一道壕沟处向内延伸,蜿蜒曲折。守城方看不到任何一个暴露在外的人,只能看到不断飞出的泥土。
战场上恐怖的静谧,更让城中的守军压力倍增。有人忍不住朝着壕沟开枪,可并没有任何作用。
炮兵大尉也放弃了试探炮击的想法,炮击,对Z字壕毫无作用,除非有人发明出可以爆炸的炮弹,用曲线极大的臼炮发射。
围城的第八天,Z字壕已经延伸到了棱堡前不到二百米的地方。
和汉尼拔预料的一样,Z字壕挖掘到距离棱堡二百米、距离防护坡110米左右的时候,不再继续向前挖掘。
而是转为横向,开始挖掘第二道平行于棱堡的壕沟。
汉尼拔知道,这道壕沟会挖的比第一道要宽、要深。这里将作为最终攻击的集结点。
法兰西军事技术学院要塞工程学又一课:在攻击方挖掘第二道壕沟的时候,是出城反击的最佳时间。
如有可能,要塞指挥官应派遣精锐的掷弹兵。在傍晚挖掘懈怠的时候,朝第二道壕沟发起冲击,填平壕沟。
否则,一旦第二道壕沟挖掘完成,攻击方有了集结地和前出阵地,防守方反击将会遭到攻击方的火枪杀伤。
这还是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