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数风流人物> 癸字卷 第一百四十一节 微妙局面,身处两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癸字卷 第一百四十一节 微妙局面,身处两端(1 / 2)

冯紫英提出的建议朝廷不是没有考虑过.

陕西这一二十年来一直不顺,水旱蝗灾害交替,尤其是旱灾接连不断,说一句民不聊生不为过.

而北面富饶的河套又在土默特人手中,使得土默特人的威胁始终难以摆脱而不得不保持三边四镇必要的军事部署.

陕西连年连自己糊口都困难,那粮饷补给从哪里来?尤其是粮草后勤物资供应,就只能从后方来了,这中间的运输消耗就是一个大问题.

榆林和固原二镇略好一些,但比起其他边镇都一样难许多,而宁夏\甘肃二镇就真的太难了.

单靠军屯根本没法保障,而且也使得边军战斗力大为削弱,一支心思都扑在屯田上的军队,是很难长期保持足够的战斗力的,在面对蒙古人和亦力把里人骑兵袭扰时,就会处于一种艰难的被动挨打局面,稍有不慎就会被其趁虚而入.

无论是从湖广\河南输入粮食物资,还是从山西\山东和北直输入,都面临着道路交通运输带来的巨大消耗问题,在当下交通状况堪忧的条件下,即便是冯紫英都束手无策.

引入土豆\番薯和玉米是一个对策,但是传统影响短时间内还无法消除,对这种外来引入的粮食的猜忌和不信任心理会一直干扰这些作物的推广,没有一二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冯紫英认为很难做到让这几种作物在西北普及开来.

即便是这些外来高产作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粮食问题,但要开疆拓土征讨西北,进而向中亚地区进军,光复汉唐故土,还面临着各种战略物资的巨大需求问题,这也是现在大周朝难以承担的,所以这种情形下,先收缩确保稳定,留待时机成熟才是明智之举.

"不仅仅是陕西,其实河南\山东乃至江南都存在地少人多矛盾日显的问题,所以当初安福商人迁民东番,我本人是支持的."方从哲忍不住接上话,"但陕西是边地,守边必须要有足够的民力,否则边镇士卒从何而来?江南兵员根本就不适应西北生活,若是大规模地迁民到东番南洋,且不说这些百姓能否适应南方湿热气候,若是人都迁走了,一旦有事,如何募集民力夫子应对?"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但紫英所提及的的确是一个问题."叶向高想了一想之后才道:"这都需要在局面稳定之后才能来考虑了,但当下紫英其实提出的是这些乱军一旦归顺之后的处置问题,处置不好,这些乱军还会降而复叛,始终是一个祸患."

齐永泰三人都微微点头,他们都明白这是最紧迫的问题,冯紫英要的也就是这样一个权力.

"当下恐怕也只能先剿抚并重,招安的乱军可否先转入卫军辅军,等到平定之后再来计较?"李三才迟疑着道.

"恐怕没那么简单,这些乱军中也有聪明人,肯定会要求朝廷有一个明确方略,朝廷若是准了其招安,日后便要以此为据,朝廷要想变卦,只怕会引发更大的问题."方从哲皱着眉头道.

"当下西北军在山东作战,不知道下一步朝廷如何考虑?"齐永泰突然问道.

叶向高三人都沉吟不语,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乱军招安收编之后,去芜存菁,然后补充进入三边四镇.

因为三边四镇现在在西北军东出之后,缺编数量多达八九万人,西北军若是不回来,那么这些乱军补充进入现在的三边四镇就是最佳办法.

可问题是西北军不回来,一旦中原江南事了,往哪里放?

辽东?看起来似乎也只能往辽东放是最合适的,对付女真人需要这样一支劲旅.

但这样一支庞大的西北军去辽东,冯唐又是蓟辽总督,加上他原来在辽东的旧部,这冯唐岂不是又成了一个李成梁?甚至比李成梁犹有过之,真真正正的辽东王了.

这是文官们最不愿意见到的局面,哪怕冯紫英其实也是文臣.

"西北军要打完山东和江南,我看为时尚早."叶向高淡淡地道:"陈继先南下扬州了,把徐州交给了牛继宗,他们勾结起来,却把我们给耍了."

"啊?!"三人皆惊.

一直以来他们都对陈继先寄予厚望,希望陈继先能帮助冯唐堵住牛继宗和孙绍祖,在山东彻底把宣府军和大同军给歼灭了,但未曾想到东平州和济宁尚未拿下,徐州却已经落入牛继宗手中.

这就意味着两军已经获得了南下的支点,可以放心大胆的南撤了,那陈继先岂不成了替牛继宗和孙绍祖打前站的先锋了?

李三才急了,站起身来,"进卿兄,什麽时候得到的消息?"

"刚才得到."叶向高叹了一口气,"冯唐是不是老了,打了这么久,连东平州都没有拿下,还不如孙承宗打得漂亮,起码山东北部是一气呵成就拿下了,济南府孙绍祖狼狈而逃,甚至连抢掠都没来得及."

"还是不一样."李三才解释道:"东平州和济宁是牛继宗他们南下的咽喉要道,他们拼死也不会退让,至于济南,本身对他们来说也没太大意义,丢了东昌府,济南就守不住了,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