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侯爵是大明官阶品序中的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
这世界上的爵位封号是起源于中国,在欧中中世纪的时候才传到了欧洲,欧洲才产生与中国爵位相对应的一些封号。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蔡国、卫国、邢国等等。
明代异姓封爵,为公、侯、伯三等,用以封赏功臣和外戚。功臣封爵之时有铁券,外戚没有。
没有子爵和男爵这种玩意。
理论上,无论是公爵、侯爵还是伯爵,也无论是功臣还是外戚,爵位都有“世爵”和“流爵”之分。
所谓“世爵”,即为世袭罔替之爵;
所谓“流爵”,则更接近一种特殊的官位,不能传给子孙,人死爵除。
但实际上,除了明孝宗张皇后(就是那对一夫一妻制的帝后)的兄弟、寿宁侯张鹤龄和建昌伯张延龄封了流爵之外,其余所有爵位都是世爵。
也就是说,实际上明代的公爵、伯爵和侯爵都是世袭罔替的。
部分人死后会追封更高的爵位,公爵会追赠郡王,侯爵追赠公爵,伯爵追赠侯爵。
当然,到了嘉靖朝的时候这爵位也分为两种册封方式,这个规矩还是在正德皇帝的时候出现的,那就是中旨册封和诏书册封两种。
中旨册封的爵位都属于流爵,就是一世而终的那种,就像是苏超先前的那个定边伯,和陆炳的忠诚伯,都是中旨册封的。
而诏书册封的却是属于世爵,是世袭罔替的,只要被封的人家里没有断了男丁,这个爵位就会一代代的传下去。
因此,只要嘉靖皇帝用了诏书册封了,那么就代表着苏超和陆炳的侯爵是世袭罔替的。
再补充一点,清随明制,并不是说处处直接拷贝的。
明清两代的爵位体系是完全不同的。
清廷说是降等袭爵,但是民爵从一等公到恩骑尉足足分出了二十七级,顺治封的一等公,传到辛亥革命都还没降到三等伯呢。
这也是陆炳为什么得封侯爵之后会欣喜若狂,因为有了他当了侯爵以后,他陆家就算是有了真正的铁饭碗,只要大明不倒,他陆炳的子孙后代不造反,他们陆家就不会衰败下去。
即使是没有权位,凭着侯爵这个封号,他陆家主脉也能活得逍遥自在。
嘉靖皇帝封了苏超为侯爵,这道旨意最少也要一个月以后才会送到苏超手中。
因为诏书在南下送去给的时候还会在沿途知会一下各省,这叫传诏天下,因此这速度就会慢了很多。
而此时的苏超自然不知道皇帝已经册封他为冠军侯了,而且他也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会不会升爵位,因为倭寇来了。
这次倭寇的到来令苏超极为意外,因为倭寇并没有像他预料的那样去攻打福宁城,或者是攻打宁德城,而是那些倭寇一分为二,同时攻击福宁城和宁德城。
这一点不光是苏超没有料到,就是戚继光和卢镗也没有预料到。
听了毛海峰叫人送回来的消息,苏超觉得自己还真的是有大气运的人。
原本他将大军分为两块,分别防守福清城和宁德城,他就觉得这压力打了一些,但是他没想到倭寇会这么体谅他,也分成了两个部分。
得到这个消息以后,苏超便对牧朝歌笑道:“老牧,帮我写份军令吧。”
牧朝歌拿起笔来,说道:“伯爷,您讲吧。”
苏超略微思索了一下,说道:“命令金穗和汪直,等倭寇进到海湾中之后,即刻封锁入口,然后对倭寇发起攻击,不许倭寇的船靠岸,务必将他们歼灭在海上。”
牧朝歌很快便将命令写好,苏超看过了之后,便签了字,盖上了他的官印,然后便叫人给金穗和汪直送过去了。
按照毛海峰送来的消息,倭寇会延迟两天过来,因为倭寇现在还在分家。
这些个倭寇都是毛海峰从吕宋拐带来的,平常大家也是自己玩自己的,只是为了劫掠福宁城这才走到一起的。
因为他们没有像今川优子那样的贵族领导者,因此各个首领之间也是不太配合,从吕宋一路过来,他们先是踢开了这次劫掠的倡导者毛海峰。
然后他们内部又起了纷争,有建议打福宁城的,有建议打宁德城的,结果吵来吵去,干脆就一分为二,大家分成两个部分,各自攻打一个城池。
这样一来,反而成全了苏超,让苏超决定不等着倭寇登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