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回到明朝做昏君> 第二三零章 密奏入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三零章 密奏入京(2 / 3)

幺蛾子了。

向前走了一步,骆思恭说道:“陛下,臣以为都察院所选人员参差不齐,如此做法不一定会取得什么好的效果,反而可能会祸乱地方。毕竟他们对地方事务并不了解,贸然前去很可能会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

看着骆思恭说的大义凛然,魏忠贤恨不得上去给他一巴掌。

刚刚你怎么不说?

现在跑出来说这些,还提你那些锦衣卫吗?

这一个理由你都用不完了是不是?

没等魏忠贤站出来说什么,骆思恭继续说道:“臣以为当准许各地方官员密奏入京,可由锦衣卫收缴其密奏,秘密地送往京师。”

“不经内阁,直达御前,如此一来各地方官员便可以呈奏实情,杜绝了地方官员欺上瞒下,有什么事情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京师,到了那个时候,天下的事情自然就瞒不过陛下。”

朱由校听到这话之后,嘴角露出了一抹笑容。

果然没有猜错,他们还真能够想到这个上面去。

朱由校点头说道:“爱卿说的有道理,或许这是一个好办法。”

事实上,在大明朝密奏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只不过拥有密奏权限的人并不多,基本上就是东厂和锦衣卫,还有就是朝中的一些重臣。

他们可以在见朱由校的时候。把他们写好的题本直接呈给朱由校,可以不经过内阁。

只不过这样的做法是坏规矩的,通常不会选择这么做,臣子们上了题本还是要经过内阁的,只不过消息就瞒不住了。

无论是内阁还是通政司,甚至是司礼监,就像一个四面漏风的破房子,什么东西都没办法瞒得住。

对此朱由校早就不满意了,这也是他要改变的一点。

想要改变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因为有后世的经验可以借鉴。

在清朝的时候,为了改变这种制度,为了削减内阁的权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明,它的名字叫做奏折。

奏折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用,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因用折本缮写,故名“奏摺“。也称“摺子“。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

京内外官员,不论官职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即使是微末之员,甚至寺庙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谢恩。

奏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密。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清廷定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来。

第一,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成后不得外传,否则治罪。

第二,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

第三,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

第四,收回朱批奏折。

第五,加强军机处的保密工作。

由于奏折免去了中间环节的传递,又采用廷寄方法,不但能迅速递到皇帝手中,而且在皇帝朱批御旨后,又可直接发还上奏官员,马上付诸实行,从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给清朝的政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由于奏折都是秘密进行,于是在直省督抚与司道之间、地方与中央、内廷与外廷之间,除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等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大臣相互告密,皇帝的耳目遍布京内外。谁也不知道谁向皇帝打了什么小报告,中央部院和地方上的公私事件和人际关系,无论巨细,皇帝都可以从奏折中直接了解到。

皇帝于是借助奏折整饬吏治,监察民情,发号施令,排斥异己,天下庶务总归一人处理,从而使封建皇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么好的东西,朱由校自然要拿来用。

同时还可以成立一个新的衙门,专门负责奏折的事情。这就从某种程度削弱了内阁的权力,为自己以后建立新的衙门打下基础。

只不过这件事情拿出来,必然会让无数人不满意。尤其是内阁官员,攻击的人也会非常多。

朱由校是不可能亲自下场的,所以他借做梦的事情找来了韩立,现在又把魏忠贤和骆思恭给找了过来。

原本朱由校是想把这口锅给魏忠贤的,只是没想到骆思恭如此的积极。

反正给谁都是给,那就他好了。

至于骆思恭提出来的让锦衣卫运送这些奏折,朱由校是不准备听的。

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文官不会相信锦衣卫。即便是相信,很多事情属于文官的内部问题,他们也不会去锦衣卫。

后世有一句话,朱由校记得很清楚。那就是:

江湖事江湖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