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 林家一直存在着一个未解之谜:那就是有关林秋舫的真实身份。
“林秋舫小学”建立伊始, 顾传尧安排人给林秋舫立碑,由于找不到岳父下乡插队前的生活资料, 只好从他当校长时的事迹开始书起。
关于外公的具体身份消息,是林小妮12岁那年听到的。
当时,“林秋舫小学”办的如火如荼, 从成立到现在,五年过去了,林秋舫小学一共接收了将近4000多名贫困学生。
整个小学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免费化管理。住宿、读书全免费。还给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勤工俭学、补贴家用的机会, 再配套两条深入大山的柏油马路, 这样一举解决了该地的“入学难”问题。
每年从“林秋舫小学”考上高中的学生多达300余人,其中100多人都是上的重点高中。他们通过读书,拥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如今,五年过去了,第一批从“林秋舫小学”走出来的学生已经考上了大学,捷报纷纷从各地传来……
就在此时, “林秋舫小学”来了三个特殊的客人。
那天早上, 校长室来了三个外地人。
他们操着不太熟悉的中国话, 找到了小学校长, 要求看看“林秋舫”的档案资料,尤其是年轻时候的照片。
校长得知他们是“华侨”, 是来这里找一个“失踪已久的知青老哥哥”的, 所以就给与了方便。
当档案打开的时候, 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看到那张泛黄的照片,忽然“扑通!”一声跪了下来,顿时眼泪纵横——
“哥哥!”
***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千里之外的林轻眉耳中。
当她得知“爸爸的亲戚找来”的时候,还是一脸懵圈的。
没想到,爸爸都去世13年了,居然还有亲戚可以找到她?!
很快,那三个人就循着音讯,赶去和林轻眉会面。
林家亲戚见面的那一天,林小妮也在,她坐在妈妈的身边,能感觉到妈妈在紧张,双手都在不自觉的发抖。
围绕在父亲身上30多年的秘密,终于有了解开的这一天。
顾传尧事先听说了一点消息,先打招呼道:“轻眉,来的三个人,年老的那位说是你的二叔,他叫林乐陶,是华盛顿大学的终身教授,另外两位是他的儿子。他说你们林家的祖辈是当年清朝公派的留学生。”
林小妮知道“公派留学”这个概念,昨儿她还在历史书上学过的呢:“是庚子赔款出去念书的那批人吗?我记得胡适就是那个留学名单上的人呢!”
“是。”顾传尧道:“那批公派留学的人,大多数都回国了。还有一部分搞特殊理论的人,还是留在了外国。”
林小妮问道:“什么特殊理论?”
“第一是搞物理的,这批庚子赔款的学生,当他们学成的时候,中国的政府还是北洋政府。因为当时国内军阀混战,这些人知道一旦回来,那些军阀政府不会重用他们的才能,所以就留在了国外继续搞研究。”
林轻眉点了点头:“那第二呢?”
“第二……有些学生在留学期间皈依了基督教,成了当地的牧师,所以没有回国。”
林小妮点了点头,她忽然想起来:外公和妈妈都是信仰基督教的。
——你说在那个年代,人人都信仰马克思的情况下,怎么穷山僻壤来了一位信仰基督教,满口流利英文的老师呢?!这在妈妈的心中一直是个谜团。
现在,这个谜团终于有了答案。
***
很快,林乐陶一行人就找到了顾家来,顾传尧带着妻子女儿一起欢迎他们。
林乐陶坐下以后,仔细打量着林轻眉,浑浊的双眼中,不由得泛起了泪花,道:“像……真的是……太像了……”
林轻眉知道自己和父亲长得很像,就问道:“二叔,我怎么……从来没有听父亲提起过他是华侨呢?!”
她设想过爸爸的身份有无数的可能,就是没有往华侨这层身份上靠拢。
“嗨……他这个人呐……”
林乐陶娓娓道来,那个他消失了快五十年的哥哥啊……
林秋舫本名叫“林乐斯”,林秋舫只不过是:“我大哥为了逃离美国方便,就给自己改了个名……”
这件事还得从1900年的清朝“庚子赔款”说起来。
那时候,清朝腐朽不堪,打了败仗,赔了洋人很多钱,史称是《辛.丑条约》。
1911年初,利用这笔赔偿,清华大学组建了一个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清亡以后,这个学校继续利用庚子赔款选拔留学生。①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送去美国进修。
而林乐斯、林乐陶两人的父亲,就是第二批公派留学生,他叫林节义。
“我父亲林节义是个云南人,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为人也很聪明,辛亥.革.命那一年考上了清华大学。第三年被选中为公派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