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祁翠萍也是从村小学直接考上滇中市一中初中部的牛人。只不过,她赶上现代学生梦寐以求的好时候,高中没毕业就不需要继续读书了。整个学校的学生不用等毕业,就可以响应号召去上山下乡。祁翠萍的户口是农村籍的,没资格上山下乡当知青,直接遣返村子生产队参加生产劳动。
恢复高考那年,有幸和村子里那些知青一样报名参加高考的她,还必须继续按照生产队的安排正常出工劳动,可没多少时间复习丢下多年的功课备考。
高考前一个月,经过祁正明多方努力争取,并揽下生产队里属于祁翠萍的劳动任务,在大队支书祁正乾亲自过问下,祁翠萍才从生产队放下锄头,回家全力复习备考。
就算复习备考准备的如此仓促,又没什么像样的复习资料,只能翻出以前没学习完成的课本进行复习,当年的高考没能考出最佳成绩,祁翠萍也杀出重围,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
当时,村子里那些刁难她的人眼睛都红了,羡慕嫉妒恨啊。这个小老九怎么那么厉害呢,村子里那些驻村知青都没考上几个,她怎么说考就考上了呢?
在我国的高考史上,恢复高考后那几次高考不是考试题目最难的高考。和后来那些年高考的考题相比,那两年的高考考题难道实在不咋样。如果拿来给祁琳她们这些高三学生作为模拟题练习,也许会被认为老师开玩笑,拿错初中生的中考模拟题。
可是,只有那几次高考才真正称得上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那份激情和惨烈。全国各地纷纷出现的那种父子考生、夫妻考生、师生考生同时进考场,为各自的梦想和希望全力拼搏的豪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年那些高考背后的故事无法诉说。可以说,那几年的高考,每一位高考生都是一个故事,都可以写成一本书。
和那几次高考相比,后来进入正常轨道的高考同样竞争激烈,但对于每天都有新闻发生的社会来说实在太平淡无味了。高考,只不过是参加高考那些相关人士,那些考生家庭们的高考,不可能再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能引起更多人谈兴和稍微驻足聚焦的,无非就是每年考分出来后各省录取线高低差异,各省市高考状元考出个什么妖孽的高分。
哪怕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无论快过那道坎考取大中专的,还是名落孙山的,过上几年,让他们再来回忆自己当年的高考也觉得兴趣缺缺,除了枯燥无味的备考,没多少值得追忆回味的东西值得玩味。绝大多数参加过高考的考生,几年后还有几个人能回忆起当年高考的作文题?呵呵,作者菌就想不起来了。读者菌回忆下试试,能否想起来。
准备严重不足的祁翠萍杀出重围,脱离农村人的身份上大学去了。从滇中师专中文系毕业,祁翠萍被分配回老家,在五区镇上任教。仅仅四年,就坐稳骨干教师的名头。她做班主任带出来那个班级,中考升学率远远高于其他班。
之后带出的每一界学生都不像是镇级初中该有的升学率。坐稳名师身份,成为镇中学王牌教师。曾经有人问她教育学生的成功经验、方法和体会,她说——只有会读书的人,才会教书。
祁翠萍总结自己教育心得体会那句话,打击到一大批人后来人,一大批未来中国初中教育的中坚力量。1978恢复高考,高考进入正常轨道之后,只能勉勉强强考上各地区师专,毕业后分配到各地初中从事教育工作的那些教师。他们和他们中学时代的同学比较,能称得上是会读书那批同龄学生吗?
从会读书(或者说是智商高低程度)的角度来衡量,那些通过正常高中学习,高考,进入各地师专学习,之后分配到各地中学从事初中教育的师专毕业生,他们属于不会读书的那批人。
他们首先不如他们初中同学当中,那批初中毕业直接高分考取各地区师范学校,中专毕业后只能从事小学教育那批学生。那些初中毕业就能高分直接考取中专的初学生,许多是因为家庭困难,打算尽早参加工作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中考成绩远远高过当地最高级别重点高中录取线,他们没选择重点高中。他们主动放弃上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的机会,去中专就读,尽早参加工作。。
而那些高中毕业,只能到师专上大学的高考生,基本上是他们高中同学当中算是会读书,能够考取大学,却是读书读的最笨、最造孽的那批人,只能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说他们会读书那是抬举他们,真会读书的高中生,人家要么考取名牌大学,要么考取重点大学,至少能考上本科,哪里用到着去读什么专科。
非常不幸的是,那些个不太会读书,或者说是死读书的师专毕业生基本上成为当地初中的老师。在他们退休之前的漫长岁月,都成为初中教师队伍当中的主力军,充斥在全国各地初中教学战线上,年复一年兢兢业业地毁人不倦。经过高考制度层层筛选分流,师专毕业的初中教师,真称得上是教育产业链条中最短那片木板。
呵呵,说的都是笑话。全国各地上世纪85界之后的师专毕业生们,如果不小心读到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