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朱氏身边后没几日,徐直便进入宗室族学读书,学业日益繁重,且东平郡王对王长子的教养亦十分上心,专门为他聘了一位西席,额外讲解经史子集。
是故,除了每日晨定时与朱氏见上一面外,徐直的所有时间,全都被功课填满,而于朱氏膝下承欢者,始终只得徐肃一个。
如此情形下,朱氏自然是偏疼次子多些,虽然待徐直也还不错,到底不能与从小养在身边的徐肃相比。
再说徐肃,因他是次子,又得朱氏疼宠,东平郡王也是怕王妃一个人孤单,便也没往严格里管教于他,功课上头过得去便成,西席就更是免了。
可是,王爷越是宽以待之,徐肃便越有种被父王忽略之感,反倒羡慕徐直,认为他生下来就是王长子,又有东平郡王亲自教导,无论爵位而是父王的宠爱,皆远胜于自己。
而他自己除了朱氏疼宠之外,爵位无望,功课亦无人教导,在在皆不及乃兄多矣,在他眼中,徐直得天独厚、万千宠爱,自己却几乎一无所有。
再反观徐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便是幼时的那段岁月。
祖母性情古怪、为人严苛,伴在她身边并不件令人愉快之事,他一直都很羡慕那些有母亲疼爱的孩子,也曾无数次地幻想,当他回到朱氏身边时,朱氏会如何加倍地疼爱于他,以补偿那缺失的六年光阴。
然而,这美好的幻想,却因徐肃的出现而粉碎。
朱氏的一颗慈母心,皆系在了胞弟身上,对他却始终亲近不起来。徐直对徐肃的感情便有些复杂,羡慕有之、怨恨有之,理智上却又觉着,徐肃替他在朱氏跟前尽孝,他理当感谢。
只是,这世上的许多事,理智是毫无用处的,情感才是左右世人行止的关键。
徐直自认不是狭隘之人,可每每面对徐肃时,他却总免不了有意无意地打压对方,而徐肃被朱氏娇养着长大,脾气也不小,自然不肯服气,常以言语暗讥。
长此以往,兄弟二人罅隙渐深,表面上兄友弟恭,实则关系颇为冷淡。
“二弟果然出类拔萃,说话也和别人不一样。”徐直此时语道,平直的眸光,也不去瞧徐肃,只正正望向前方,语调亦是平直的:“这也难怪,二弟起五更、睡半夜地拼命学着,长进一些,理所当然。”
话音一落,徐肃登时面皮紫涨,眼睛都快红了。
徐直这话,正正戳中他的软肋。
他在学业上头十分用功,不客气地说,比徐直用功了百倍不止,可是,老天却不曾给他一副聪明的头脑,无论他怎么努力,总会被长兄轻松超越。
“王长子便是王长子,命真好。”冷冷丢下一句话,徐肃沉下脸,甩袖而去。
徐直面色淡然,振了振衣袖,转去了另一张书案。
立在一旁的徐珩与徐瑞见状,两相对望,各自哂然,随后,徐珩便悄悄向徐瑞呶了呶嘴。
徐瑞会意,二人返身离开彩棚,来到了不远处的一株大柳树旁。
徐珩往左右瞧了瞧,见四下无人,且因有彩棚遮挡,金露亭那里也看不到此间情景,便将脑袋往彩棚的方向一歪,挤眉弄眼地道:“瞧瞧,就这么点儿事,也能吵起来。”
徐瑞伸手用力扯了一下脖领,俊美的脸上满是不耐:“真腻歪,整天磨唧个没远,还不如干脆打上一架。”
话说得很直接,全无方才的避忌。
他与徐珩今年皆年满十六,一个是方姨娘所出,一个是夏姨娘所出,因年纪只差了几个月,打小便很玩得来,关系亦颇近,待长大了,更是时常结伴出入,倒是比徐直、徐肃这对亲兄弟更为要好。
听得徐瑞所言,徐珩便上下打量他几眼,嘲笑道:“你这没二两肉的小身板,倒还有一副狠劲儿。”
因生得有几分女相,徐瑞平素最恨人拿这个说他,闻言登时拉下了脸,撩袍就走。
徐珩情知失言,忙追过去拉他,口中求饶:“唉你别走,别走啊。我就开个玩笑嘛,你别当真啊,三哥给你赔不是了。”说着当真连连拱手陪笑:“是三哥我错了,四弟千万别恼,千万别恼。”
徐瑞冷着脸甩了开了他的手,从牙缝里迸出一句话:“你该庆幸你是我三哥。”
若换作旁人,他早就抡拳头了,还跟你废那么多话?
说起来,郡王府这两位爷,也是一对怪胎。
徐珩生得剑眉虎目、身高体壮,看面相极不好惹,实则却是个碎嘴唠,单看他平白无故招惹徐瑞,又做小伏低赔罪,便可窥出端倪。
而徐瑞则正相反,虽体形瘦削、眉眼俊丽,却偏有个火爆脾气,能动手绝不瞎(和谐**),每回兄弟俩与外人起争执,永远都是纤瘦少年徐瑞冲在前头,而牛高马大的徐珩则躲在后面喊“四弟威武”。
许是性情相异之故,他二人从小到大便没红过脸,便如此刻,徐瑞虽放了狠话,但脚步到底停了下来,并不曾当真愤而离去,可见还是很给他三哥面子的。
见他站下了,徐珩便又将他扯回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