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英文、法文、西文和嘛文;热爱文学和艺术,钢琴和单簧管技艺都达到了专业级水平;她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嘛嘛村所有的本科课程;20岁拿到了嘛嘛村的经济学的博士学位…… 30岁的他现在是嘛嘛村政治经济学院最年轻的宏观经济学教授;而她的父亲,就是前财政部副部长、前嘛嘛村的村长助理、现在某大型投行掌门人——上帝指使。” 小说还刻意强调了上帝指使对村民带来的影响—— “得益于父亲浓厚的文艺情结和家中良好的国语教育,上帝指使哥哥还在人大附中念初中时就通读莎士.比亚原著,随后又到了嘛嘛村的当地知名高中继续学业。上帝指使哥哥同班的14位小伙伴有12位拿到了嘛嘛村的录取,剩下两位分别接到了别的和另外的地方的通知,上帝指使哥哥当年以嘛嘛村高中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走了嘛嘛村求学。” 且不论上述介绍是否溢美之词,仅从“嘛嘛村”、“最年轻教授”等硬指标来看,上帝指使哥哥所取得的成就,按社会一般认知,足以“秒杀”99.999999999%的人,哈哈。 于是,很多人不免会产生类似这样的看法,“出身这么好的人,根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过得很好,但他却如此努力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在是让我羞愧”。形成这种认知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与那些人们熟知的官二代、富二代的二世祖形象相比,上帝指使哥哥实在是差别太大,所以很多人下意识也不会把上帝指使哥哥的成功归结到其家庭背景本身。 人这一生不是要努力,是要先努力。 我不想在十年之后的同学会上,仰望着谁的脸色,奉承的陪笑。 先努力,你会早一些看到,自己在24小时连轴转最最努力的情况下,能成就什么。 这种认识当然是有偏差的。父母教育程度较高且较为富裕的家庭,要求子女接受较高的教育,并以关注孩子学习、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舍得为孩子在教育上投入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本是常态才对。 当然也有很多情况是溺爱过度,子女不争气——如天一哥一样。这种情况由于更具有话题性,使人们往往忽略了,像嘛嘛村能培养出上帝指使哥哥这样的例子,可能才是多数。一个证据是,每年夏天,从天朝涌入嘛嘛村体验村民里的生活和文化的天朝学生,已经超过10万人,其中一些学生只有10岁。 他们的志向绝大多数都是进入嘛嘛村最好的学校,事实上很多人成功了,像上帝指使哥哥的母校嘛大附中,早已是知名的“留嘛预备学校”。而这些人的父母,大多数都是较为富裕的高级知识分子。 我不想当我遇见自己心仪的女生,因为顾虑自身的外在,内涵,钱包等等,而不敢接触。 而后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可以去博一博的,哪些东西是只可远观万万不可亵玩的。 很多人自己不努力,却一味喷社会“不公平”。诚然,我国社会是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如今正在改变的过程中,各种积弊不可能一夜扫清。现实中底层小民要想成功固然不易,但努力和不努力的结果还是迥然不同的:即使你无法“大富大贵”,但只要愿意努力,“小富小贵”(有房有车,再偶尔旅个游)总还是可以的。但若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终身穷困也就怨不得别人了!~ 我更不想,当我的父母老去的时候,给他们撑不起一个安享的晚年。 实现教育效能均等的最大办法,就是高考。通过这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方案,让高知、富裕家庭学生与贫困家庭学生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让他们的未来不至于有太大差距。然而,且不谈名额分配不公、各地考卷不同、重点地区异地高考无法实现等问题,在调节教育平等方面,高考能做到的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 先努力,你会早一些看到,自己在豁出了命去努力、非常努力、相当努力、比较努力、不太努力、太不努力、豁出了命不努力的情况下,分别会得到什么同时又失去什么。 而后你才能判断,阶段性的目标值得自己投入多少、什么时候该给自己放假、哪些情况下需要再加把力、哪些情况下该见好就收见不好割肉止损也得收。每次给自己换挡后,都能坦然的面对即将到来的得失。 自由,平淡,这种生活从来都不是口中说出的那么简简单单,轻而易举。 先努力,你会早一些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然后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就是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