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宋穿之懒皇帝> 第114章 第 114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4章 第 114 章(1 / 5)

作为皇家唯一的子嗣, 三代单传,小太子自是被所有的长辈们各种宠爱。他在朝野上下的大宋人热情期盼中一天天的长大,长到四五岁进学的时候, 大宋的大家大儒、隐士奇人纷纷露面, 圣人的师兄也来到了京城教授他武功。

白天官家就放手给他们教导, 晚上小太子有听不明白得再问他, 听明白得也和他说说,父子互相印证探讨一番。

太上皇看在眼里,放下心来。

再高明的老师们也无法代替亲生父亲的言传身教,尤其是身为官家, 文治武功大成的亲生父亲。首先父子二人接触减少渐渐地疏远, 感情慢慢地变浅, 就是一个大大的问题。

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都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虽然儿子和他一样,只有一个儿子。

太上皇有一天晚上听了儿子和孙子的教学, 彻底放心的不管不问。宝贝孙子和儿子一样懒怠,可是儿子哪怕是领兵打仗的时候身上也透着懒洋洋的懒劲儿, 一股子悲天悯人的仁厚。玣儿却不一样, 他是属于静若处子, 动若脱兔的那种。

主意正、根骨硬, 将来文治武功方面肯定不输给儿子,修身齐家也就显得更为要紧。

如今儿子着重教导他明事理、看长远, 平等仁爱坚持原则, 甚至如何收放权势、偷懒耍赖, 太上皇觉得这样就挺好--普通人身上的小缺点--糊涂、短视、晚节不保、、、, 对于有本事的帝王,处于盛世之际的帝王,其实是最最要不得。

虽然儿子教导的内容太过长远深奥,他自己听来都觉得理解困难。但是孙子不光能听懂,还接受良好,联系现实情况分析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太上皇如何能不欢喜?

想地明白的老人家自知时日无多,就越发频繁地带着孙子出门溜达,燕京的老百姓淳朴忠勇,燕京的山山水水美丽多姿,燕京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透着生机勃勃的大国气象。

燕京的瓦舍,燕京的运河,燕京在建中的各种建筑,尤其是各大学院、皇宫、开放式的西山园林等等。偶尔他还给孙子讲讲古,曾经五代十国的大乱世,曾经赵家先祖们“迫于无奈”做出的各项决策,曾经梦华一般的东京汴梁,埋葬了无数先人的巩县。

官家有一次听到儿子好奇得跟他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知道亲爹这是老来思念故乡,也是担心玣儿将来和他一样于世俗人情方面太过淡薄,心里难免感怀一番。

正好两条大运河--从燕京直达扬州,从燕京转到洛阳再到长安,都已经全面开通,官家领着儿子在燕京做完了新老运河开通仪式,于庆和十一年的开春带着一家人和文武大臣们坐船南下。

和亲爹一样走到哪里都是茁壮成长的小太子经常跟着亲爹去卫县偷懒玩耍,跟着翁翁在运河上吃吃喝喝,对于大海和运河熟悉得很,对于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习惯也并不陌生。可他还是被大江南北差异不小的风土人情、人文世俗给惊到了。

大船一路南下,小太子化身为“十万个为什么”,把一船的人都吓得躲避三舍。然后他就认准了亲爹,因为官家最是耐心细致,从不扯天扯天地忽悠他。

从来都和儿子像好友一样平等相处的官家全程微笑着,用鼓励赞赏的表情听着他不大清楚的描述各种问题,不管多么的幼稚可乐,都是浅入深地逐个解答,解答不出来的就直接大方地承认“爹爹暂时也不知道,有待研究。”

跟着官家南下的太子老师们,文武大臣们看到官家对待太子的态度,包括太上皇,太上皇后,圣人,宫人侍卫们,都对官家的修养感佩不已。

想想他们自己平时在家里对待孩子的态度,即使没有和其他无知的人一样,自以为孩子小就任性的忽悠哄骗,甚至对着孩子烦躁地发脾气,却是绝对没有官家的这份细心平等。

众人发现了小太子跟着官家多学习很有必要,一边调整自己对待太子的教学态度,一边放开胸怀游山玩水,空闲的时候就跟着参与他们的父子讨论。

王安石大人笑着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