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的前一天, 也就是九月初十七这天,秋风送爽、阳光宜人, 提前斋戒三天的官家一身儿最隆重的十二章大礼服, 头戴十二旒冕冠, 身穿绛色大裘、玄色上裳, 上黑大红的宽袍大袖, 腰束金玉大带,脚上穿着前头高高的金玉赤舄,足蹬白袜赤舄。
经过了快两年的时间,官家不光长高了, 眉眼也长开了, 展昭看着面前已经初现帝王威仪的官家,笑的欣慰又开怀。
知道自己穿红很“喜庆”的官家看向他俩的目光里透着询问;白玉堂很实诚的说道:“还是一股子孩子气。”
官家看向他们的眼神满满的无辜。他要大婚娶媳妇的人, 就是长大了, 怎样才有一般人身上的威严和气势?
展昭笑了笑, “官家大喜的日子,当然是要喜庆。过了明天的拜舅姑才是长大。”
白玉堂好悬没被展昭哄孩子一样的语气逗的笑出来。然而小官家相信了。
放下一桩小心事的官家开开心心的去德福宫拜见亲爹娘,然后一本正经的开始皇后册封礼之前的祭祀礼。
和普通人家娶媳妇的礼仪一样, 首先是祭告天地及宗庙。卯时正, 东边的太阳刚刚升起, 万里无云、朝霞满天。
三次钟鼓响起, 穿着最隆重的“衮冕服”的百官们, 越是瞅着俊俏喜乐的官家越是乐呵的合不拢嘴。在大庆殿拜贺新郎官小官家, 跟着他一起挪着慢腾腾的步行到太庙祭祀历代祖先, 到南郊和明堂祭祀天地。
大宋的礼仪随汉唐制度,除了正式的大朝合或者非常严肃的场合,平时君臣见面和祭祀礼都不需要行大礼跪拜,两手掌心正扣,弯腰作揖行礼即可。再加上官家是比太上皇还不讲究规矩的人,虽然打太=祖皇帝起臣子们一般没有座位,可是官家从不在意这些。
打小儿就被亲爹宠着的他,从不顾忌信儒的太=祖皇帝、信佛的太宗皇帝、信道的真宗皇帝他们定下的那些繁琐的死规矩。到哪儿他都是不跪拜,懒劲儿上来香都不上。当然,没有大事他也从来不去相国寺,皇家道馆这些地方,去了也不进正殿。
至于给臣子们赐座?反正大臣们也因此受益,也没有人和官家上书进谏说,自己就喜欢站着,官家赐座就大方的做。
太上皇问起过一次,官家特理直气壮特委屈。自己做着,大臣们站着,他比大臣们还不方便还累。太上皇被儿子的理由噎的说不出来话,自己跑到明堂殿和祖宗们挨个告罪,儿子不想“仰着头看人”,祖宗们体谅。
所以不管是祭祀祖宗还是祭祀天地,官家也是弯腰作揖,鼓乐声中,袅袅的沉香香气中,他跟着礼仪官的唱和,起身、行礼、起身、行礼、、、,如此的三四个时辰下来,算是正式祭祀了祖宗们和天地。
告诉他们,自己要娶媳妇了。
繁重的祭祀大礼结束,明儿还要早起的君臣简单的休息后,在宫里用过要做阿翁的太上皇派人送来的晚饭,都早早的回去休息。官家当然也是被心疼儿子的太上皇后赶去休息。
一夜好眠的官家第二天又是寅时一过就早起,今儿他穿了一身儿正规的大红朝服。
外面一身绛纱袍,下身的纱裙及蔽膝也用绛色,缘黑边右壬交领,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另外挂着一个用彩丝织成的绦带,是为悬挂小官印用的佩绶。头戴金玉珠翠挂顶的二十四梁通天冠,用玉犀簪从中间穿过。
要娶媳妇的官家难得没有因为这沉重的通天冠喊累。辰时正,他努力的做出一个严肃的表情来到大庆殿,宗室王公、礼部官员们随后齐聚。
尚仪局的宫令已经在大庆殿御座前设置好了册宝案,在大殿备齐了册封所需要的“香案”、文书以及在丹陛两旁的歌舞艺人;礼部尚书庞籍大人亲手将册封书和皇后宝玺放于香案上。
正副使,典仪二人、赞礼、掌节人、知班二人等礼仪人员分别就位。庞统领着亲卫与宫廷礼仪侍从分列宫门两侧,宫中奏起丹陛大乐。承制官上前请示皇帝是否开始册封大典,官家诺了一声。
仪式开始。
···引礼官引正册封使到到受册位,奉册官拿起册封文书交于正使,正使跪受。如此一番繁琐肃穆的仪式过后,担任正副使的宗令东平郡王和外戚曹大舅大礼跪拜接过册封书和皇后宝玺,领着内使宫令们、仪仗队、亲卫们、凤轿一路上锣鼓喧天的来到折家。
汴梁的百姓们齐聚到街道两旁,载歌载舞;仪仗队的人欢欢喜喜的抛洒喜钱;已经从边关赶回来的折克柔、折可行跟着母亲的身后,领着全府的人大礼跪迎。
折家门口,奏乐换起。五姑娘头戴九龙四凤冠,身穿大红礼服迈步来到前院,面朝南站在折家正堂中央,奏乐停止。
引礼使引导正副使以及内使监令就位,正使东平郡王高呼:正使臣东平郡王赵德文,副使臣济阳郡王曹佾,秉承制命授予皇后册书以及宝玺。
内使监令进正堂禀告五姑娘,心脏砰砰跳努力保持面部平静的五姑娘迈步走出正堂,尚礼官引导皇后走下台阶,到庭院中心位置站